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 (二) 對話古人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 (二) 對話古人

文章索引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一) 書法傳統之我見
(二) 對話古人
(三) 創新之論
書法可以修身養性
所有頁面

(二) 對話古人

陳裕亮:剛才李老師從筆法、章法、線條等方面介紹了傳統,這是我們學習書法藝術很重要的角度。不同時代的書法呈現出來的意態和形像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換一個角度來看,書法本身就存在著碑和帖的差異,想請朱老師談談碑帖這二者的傳統和區別。您的作品與眾不同,我們從線條和結字中感覺到雄強渾厚、古意盎然。

朱守道:書法藝術從美學範疇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帖學,一塊是碑學。帖主優美,碑主壯美。蘿蔔青菜,各人所愛,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對碑或帖加以學習和探討。有些人專攻帖學,如啟功先生,對帖學書法研究很深很透。對於碑,老人家曾有一句名言“透過刀鋒看筆鋒”,這表達了他的藝術見地,從實踐上看他完全走在帖學這條路上,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說到碑,也有很多人寫,如清代趙之謙、康有為,後來的弘一大師,當代也有不少書家在走碑學這條路。有人可能要問,這碑和帖,兩者誰優誰劣,學那種更好?我認為兩種都很好,各有其特點和優勢,不能一概而言,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來加以判斷和取捨。當今中國書法界,更多的書法家還是碑和帖兩者都寫,各人取其所需,加以充實消化。我選擇的是一條寫碑和寫帖相結合的路子。帖的特點,豐瞻蘊籍,清秀優雅,寫起來比較平和、靜氣、小巧。

前些時候在友人處看到明代狀元的一張作文試卷,上面的蠅頭小字,字字珠璣,非常精緻,令人嘆為觀止!古人書寫扇面、信札、手捲,尺幅很小,純粹是很高雅的把玩,不是去參展。當時還沒有“參展”這個概念。現在寫字,就要面對徵稿、評審、參加展覽。自從引進展廳效應之後,寫小字好像有些吃虧,相比之下,寫大字搶眼,有一股視覺衝擊力。書法作品要掛進中國美術館,有不少人就往大的寫,八尺整紙還嫌不夠,再大,到一丈、一丈二大紙,頂天立地。寫小字的可能就不太適應了。寫碑講究氣勢,看大效果,追求雄強、大氣、古拙,不太計較細微之處。康有為先生的書法就是個典型。對於學習者來說,我倒有個建議,帖和碑二者不可偏廢,都可作為學習參考,多方面吸收藝術營養,自己加以融會貫通。經過不斷臨習,比較能心手雙暢了,能寫大字也能寫小字,最好!要精緻能寫精緻;要雄強博大、遼闊蒼茫,一上手也能出這種效果。在臨習中,碑本,我最喜歡的像《龍門二十品》、《鄭文公》、《汝南王修治古塔銘》、《張猛龍》等;帖本,如王羲之《聖教序》 、米芾《蜀素帖》、黃庭堅、祝枝山等法帖,我都很喜歡。在書法學習和實踐中不斷進行比較和調整,開拓視野,鍛煉眼力,吐故納新,從善如流,從而得到許多收穫和提高。當然,在學習時要靜下心來,作點分析,稍加微調可以,避免大起大落。

李一:我同意守道兄的說法,傳統是很豐富的,作為一個學習者重要的是選擇,好東西很多,在我們有限的生命當中也不可能全部的都學一遍只能是有重點的學習,最好是挑和你的心性比較接近的碑帖來寫來學習,不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你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你何必要學呢, 你可以有選擇的學習。

朱守道:碑帖的選擇,如同面對一大桌美味佳餚,這麼多的菜你要通吃是不可能的,首先你沒有這樣大的胃口,其次你沒有時間,你只能選擇其中一部分來享受。因此,我只挑選我所喜歡的來品嚐,喜歡這道菜,我就緊緊盯住它,慢慢來享用。有的菜雖然很好,但辣椒太多,不合我的胃口,這道菜再好我也不去動筷子。在碑帖的選擇上我覺得還是要講一點科學發展觀,選擇自己喜歡的,符合個人性情的古代經典碑帖來學習。你喜歡上它,甚至酷愛它,對它就有了濃厚興趣,你自然會反复去揣摩、比較,深入去分析鑽研,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程度,這樣一來你事半功倍,成功的機會越大。

李一:學習的過程可能剛開始時什麼都學可是後來會逐漸地縮小範圍,集中精力的去學。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對傳統的不斷的選擇不斷的認識對自身不斷調整的一個過程。我個人的體會書法的學習過程是和傳統對話的一個過程,如對話呢談不來,談不來就放下嗎。有的開始可能不認為他好的,可能不對你的心境,也許是你這個年齡階段悟性不到,也可能過十年二十年再寫以後又認識他的好處,又對路子了。我個人理解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的和古人交流對話的一個過程。
朱守道:李一兄說得好。對話先賢,神與古會,有兩個途經,一是讀他詩文,如宋代蘇東坡相距我們有千年之遙,我們要認識他、感受他,你就用心去讀一讀世代相傳、大氣磅礴的《赤壁懷古》,二是讀他的墨本,如《黃州寒食帖》,你去琢磨吧,一千年前的這一天,正逢天降大雨,蘇老夫子正為茅屋漏水、柴火盡濕、無法生火做飯而發愁,在油燈下一筆一劃書寫著萬般無奈。每當夜深人靜之時,讀帖的效果尤為明顯。清風縷縷,秋聲可聞,沏上一杯香茗,與古人碑帖對面而坐,靜靜讀來,思接千載,想當年東坡先生也是這樣,在燈下握管在手,專注地,一筆一劃地書寫著這件神采飛揚的墨本。有時,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夫子援筆濡墨,筆觸抵及紙面時發出的“沙沙”聲。讀帖就是對話,聖賢就在面前,內心有著一陣陣感動。在與古人的交流中我們不斷汲取有益的啟示,進而確立自已的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

陳裕亮:剛才二位談到了與古人的交流,很生動,充滿詩情畫意。我們現在臨摹碑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古今的一種對話。當然,對話的深度、廣度因人而異,有的要深,有的則淺,這與人的年齡、學識、閱歷有著密切關係。繼承傳統,通過無數次的對話,我們所要繼承的不僅僅是先人的技法,還要了解書家後面濃厚的理論修養、文化積澱,了解書家獲得成功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其中包括對傳統的學習,個性的涵養等等。每位書法家都是一本書,很值得我們研究。米芾的東西我很喜歡,他的作品意態非常美,變化多端,我也很欣賞他的那種博學和率性。除了研究他的技法、筆法外,還要多讀書,多臨帖,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做,充實提高自身的學養,這可能是我們繼承傳統中比較核心的方面。我想就這個問題請二位談一談。

朱守道:好,書法藝術所包容的面很寬,涉及文學、史學、美學、哲學等等方面。比如臨帖,寫《蘭亭序》,作者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你不能不知道;他所在的那個朝代東晉是怎麼回事,他是如何寫這件作品的,你就得附帶了解了。多接觸一批古人,也就一併理清了他們所處的朝代、人物和一些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之後你還要懂點文學,比如你抄錄古人的一首詩,是律詩還是絕句;拿到一首宋詞,你要弄清楚它的詞牌?古人的詩寫多了,不滿足,自己也想學著作兩首,作詩可以寫大白話,也可寫嚴格一點的,如講點平仄、對仗、押韻等,這就牽扯到文學,不知不覺,你對詩詞歌賦都懂了一些。書法需要審美,又涉及到美學、哲學,在學習中我們的視野慢慢在擴大,藝術理論修養慢慢在增加,書法藝術是涉及面很寬的一個體系,從事者可以受益無窮。剛才李一兄談到的沙孟海、陸維釗,還有像啟功、黃賓虹、林散之等老前輩,學養宏富,國學底蘊十分深厚,作為晚輩來說,除了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外,特別應該注意基本功的涵養,不斷充實和提高。

陳裕亮:剛才朱司長講了學習傳統,神與古會,在追尋古人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涉及面層層深入,聽了不無啟發。我希望李老師能重點給我們談一下自己與對話的古人體會。

李一:好的,追古人可以這麼說,就是和古人對話,和他們交流,在交流當中向他們學習。當然,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已經一去不返,我們無法還原也不可能還原他們的生活環境,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在當下的環境和狀態之下如何來學習古人,我們是從技法來開始學,但絕不是僅僅學習技法,這個里面有個精神層面的東西,就是通過對技法的學習來感受古人的狀態。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比如說王羲之他們是怎麼來揮毫的,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像他們那樣,那個環境已經過去了,永遠不可能回來。蘇東坡的環境也不可能回來了,我們今天也有我們的環境,但是古人練習書法的那種精神要學習的。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都已經不拿毛筆了。毛筆和一般的知識界,包括教授、研究人員的關係都不大了,毛筆變成了只有藝術圈裡的人玩的東西。當然也要看到喜歡書法的人還不少,據統計有幾千萬人。區別在於書法在過去實用與審美是一體古人的,但是現在的人拿起毛筆來動不動就是想創作,說我今天晚上要創作幾幅作品。創作當然無可厚非,但重要的學習古人對毛筆、對毛筆文化、對中國文化通過書法對文化的深刻的體驗。

陳裕亮:古代文人的書法學以致用,如寫家書,寫祭文,有感而發,簡明扼要,是真性情的流露。顏真卿書寫《祭侄稿》時,正值國家破碎,生靈塗炭,詩人握管在手,心中的悲傷、憤慨、無奈之情感交織在胸,注於筆端,成就了一篇感情真摯、文字瑰奇、書法技藝高超的傳世名作,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璀燦奪目的瑰寶之一,確實是鉻守和傳承中國書法傳統的典範。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4 八月 2010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