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 (一) 書法傳統之我見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 (一) 書法傳統之我見

文章索引
對話朱守道、李一:論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一) 書法傳統之我見
(二) 對話古人
(三) 創新之論
書法可以修身養性
所有頁面

(一) 書法傳統之我見

陳裕亮:今天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對二位嘉賓進行採訪。二位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朱守道老師屬於學者型的書法家,從事書法學習和研究40多年,成果多多。去年朱守道一件書法作品搭載“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完成太空飛行後返回,作品被國家收藏,這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李一老師多年來堅持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出版著述多部,其中《唐代書論的特色和成就》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獲文化部藝術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今天請二位來茶樓品茶,我們主要談談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先對中國書法傳統進行一個界定和解讀,結合你們的創作經驗來談一談。

朱守道:好的。所謂傳統,是指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與我們密切相關的風俗、道德、藝術、制度等等。通俗的說,傳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規矩。這些規矩,有好的,也有落後的。前人傳下來的規矩,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一般意義上的傳統,還是正面的,肯定的多。書法藝術方面的“傳統”,是指千百年來在中國書法史上大家所公認的經典,如果分得細一點,可理解為東晉王羲之為領軍人物,經過歷朝歷代一千多年傳承發展下來的經典性的帖學體系。後人繼承傳統,對這門藝術進行梳理,研究和探討,這個過程就是和傳統的一種交匯,一種學習。

李一:一般來講,書法的傳統和傳統的書法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前人一代一代的積累下來的經驗、精神、思想、技法都可以作為傳統,當然載體就是他們的書法作品。傳統的書法主要是歷史上留下來的傳到今天的經典的作品。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傳統本身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流動體。歷史上我們有隋唐傳統,有魏晉傳統,有明清傳統,各個時期都有他的傳統。每一個時期給我們留下的都不完全一樣。它本身也是流動的,傳統就可以看成是一個流動的載體。

 

朱守道書法唐盧照鄰《登玉清》絕頂橫臨日,孤峰半倚天。裴回拜真老,萬里見風煙。

 

 

朱守道書法對聯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

 

陳裕亮:剛才兩位談及傳統,都從中國書法理論和審美標準來進行分析。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風格。現在我們來談一下傳統的繼承問題。中國書法從甲骨文到現在有幾千年的歷史,各個時代都有自己很明顯的風格,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尚“質”。這是每個時代的基本特徵。作為一名書法家,或者是初學者,對於書法傳統如何進行繼承和學習呢?

朱守道:中國書法傳統是個好東西,歷史悠久,千錘百煉。我們首先得尊重它。我的印像中,“文革”以前學習書法比較注重傳統,強調學習書法要從楷書入手,重視學原帖,尤其是對帖的臨習。大家尊重知識,敬重文化人,對書法藝術有一種神秘感。當時我在古城福建泉州上小學,社會上談論書法,張口閉口都是“顏筋”、“柳骨”,還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帖。印象特別深。學校開設書法課,每週一節,老師帶領,大家跟著,走的就是這條傳統的路子。 60年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上海教學和實踐“二王”藝術,在中國書法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改革開放31年來,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社會管理更加科學、更加有效,我們的生活節奏、工作節奏不斷加快,人人都感覺這個時代在變,過去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做到了。

人們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敢作敢為,年輕人力爭最大限度地體現人生價值。反映在書法學習上,就有不少學習者缺乏對傳統的尊重和學習,希望找到一條速成的路子,用三至五個月、或是一年半載來速成這門藝術。前幾天聽說有人發明新的辦法,說用60天就能見效。當下,學習書法,人們確實有各種各樣對這門藝術加以速成的嘗試,但現在看來不行。為什麼?它不符合藝術規律。任何領域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藝術這東西,你不去弄它,其規律不起作用;你想去弄它,這規律就要發威,要起作用。你想速成,看來很難。

陳裕亮:我們的傳統太豐富了,不可能全部吸收,應該有揚有棄。剛才朱司長從自己的見聞和切身體會談到了對傳統的繼承,接下來請教李老師,您是怎麼來看待對傳統的吸收、學習的?

李一:書法的傳統如果用時間來劃分的話,它既包括20世紀以前的傳統,就是古代傳統,20世紀以後,包括民國到新中國五六十年代上海帖學的振興,這是新中國產生的新傳統,現在美術界也在討論新傳統,20世紀的傳統也隨著20世紀的過去而成為過去,我們是從20世紀過來的,在過去我們都認為那個時候是現代,可是現在它也成了過去,也成了傳統,所以一種說法是傳統既包括古代,也包括20世紀。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法的本體可分碑和帖2大類,帖學剛才講了,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一個非常優良的傳統,我們應該繼承,那麼碑學這一路也不可忽視,帖學衰靡,碑學中興,是在清代才形成,雖然發生的時間晚,但是它追的比較早,都可以追到隋唐以前,可以追到秦刻、漢碑,甚至到甲骨文。

福建有個潘主蘭老先生,對甲骨文研究很深,甲骨文發現的時間很短,出土至今才一百多年的歷史,而唐宋元明清這些書家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東西,也沒見過。今天我們都看到了,潘主蘭先生從中加以藉鑑、研究,古老的東西是從地下發現的,成為書法學習的新的資源。這個東西雖然發現的晚,但是可以追的年代更早,這個很有意思。關於傳統的繼承,怎麼來繼承它,書法和美術還有有一些區別,美術是要狀物的,美術可以通過寫生、速寫等等來學習,書法不是狀物,書法必須從臨帖、臨碑開始,碑、帖就是傳統,這是前人留下的,必須從此來入手。開始入門的時候你亂寫?亂畫?根本不行。只能是臨帖或者碑,要踏踏實實去學習。

所謂繼承,我們從初學者的角度來說應該重點繼承前人所留下傳統,我們碑帖開始學起,臨摹、模仿,這是歷史上留下來的好東西,我們就應該這樣來學。像日本,他們的書法教育開展的相當好,他們也是從源流開始,從臨碑帖,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學習書法並不是說到後來都要成為書法家,而是要通過這種經典的東西學習使我們對中國文化、對中國歷史以及審美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作為像我們現在這樣對書法有一定的研究的,算是專業的人員來說繼承仍然是一個大問題,實際上越學越感覺到自己的底氣不足。和古人的相比較,感覺明顯不足。可能在現在的環境缺少古人的那種心境,所以說我們還應該去很好的繼承,很好的像古人學習。

這一點有2個例子,第一個像沙孟海,他是學碑出身的,他直到80多歲還仍然在臨碑臨帖,雖然說他當時已經很有名氣,但他還是認為不臨不行。就是說即便是你已經有了很深的功力,你想增加你的創新度,你想寫出高水平來,還得從對前人加深認識的基礎上來進行創作。另一個例子像陸維釗,給王國維當過秘書的,國學底子是相當不錯的,他的字很有個性,到了晚年之後他最後悔的最遺憾的一件事情是對二王的東西學習不夠,因為碑學的東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東西,有高低之分。我認為無論是一個小學生也好,還是有一定高度的、水平的書法家,都應該學習傳統。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4 八月 2010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