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巨型篆字“水”築上中條山的“理論”詮釋

巨型篆字“水”築上中條山的“理論”詮釋

文章索引
巨型篆字“水”築上中條山的“理論”詮釋
造福當代社會
所有頁面

中條山- 巨大石砌篆文“水”字- 天人中國書法藝術網

在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山西省運城市(古稱河東)境內,在中國第二大內陸鹽湖—運城鹽池南岸,在聞名天下的關聖大帝(關羽(160?-220)字云長)故里解州鎮南的中條山上,一個巨大的中國古篆“水”字,已永久性地石砌在蒼山翠嶺之中。遠遠望之,彷彿天外來客揮動巨筆,凌空書成,字勢若龍騰九天,挾雷帶風,氣貫長虹。顯示了築字者們的遼闊視野和廣大胸懷。

中條山- 巨大石砌篆文“水”字- 天人中國書法藝術網

該工程於2009年3月初著手,經過一系列周密的準備,一支民工大隊早出晚歸,搶趕工期,在高山陡坡上艱難地採石、開石、運石,山上的石頭不夠用,就用騾子從山下往上馱。曾發生在古山西太行山脈王屋山上的“愚公移山”的歷史典故,今天又以不同的形式重現在中條山上。一幅長118米、寬46米、佔居山地面積5428平方米的石砌古篆作品,歷經百日築鑄,終於誕生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深遠的意蘊,包容了歷史、現實與未來諸多層面。 (該作品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傳承中華文脈

通過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深入研究、歸納、提煉,河東(今運城)作為“華夏之根”的地位不可動搖。河東:中條橫亙,黃河蜿蜒,沃野廣袤,人文薈萃。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蚩尤為爭奪這塊寶地,曾在此展開激烈的原始戰爭,經過52次戰鬥,黃帝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結束了人類社會的野蠻歷史;堯、舜、禹皆最早建都於河東;“中國”、“華夏”等稱謂皆淵出於此。 “衣、食、住、行”人類物質文明四大要素皆發端於河東。衣:黃帝正妻嫘祖,養蠶並發明繅絲;食:后稷教民稼穡(今稷山縣),舜耕歷山(今中條山),人類最早食鹽也取自河東鹽湖;此外,西侯度考古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遺跡(距今約180萬年前)及芮城之“芮”字的古篆寫法,說明了先民對“火”的刻骨記憶和擺脫茹毛飲血的歡欣;住:殷商高宗宰相傅說發明版築(築牆)術,是人類結束穴居、創建地上家園的最初革命,傅說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聖人,早於孔子1000多年;風後(黃帝宰相)發明指南車,對地理、軍事、航海的發展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外,“琴、詩、書、畫”這人類精神文明的四要素亦與河東淵源深厚;舜帝最早手撫五弦琴為在鹽池勞作的人們吟唱《南風歌》;《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風”、“雅”、“頌”各章多篇膾炙人口的詩篇,描述的是河東景象;書聖王羲之是河東衛夫人的門下高徒;畫界鼻祖乃是舜帝同父異母的妹妹敤首。史家二司馬(司馬遷、司馬光)俱出自河東,而且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首次明確賦於“水利”一詞以治河、開渠、引河(即防洪、通航、灌田)等專業性質。更有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水利專家:大禹、李冰,大禹馴服了黃河,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得到黃河的養育;李冰於戰國時代修成都江堰,四川始成天府之國,至今受益,造福萬代,豐碑永立。

中條山,乃華夏根祖河東大地的“脊梁”,承載著中華文明5000年的沉重輝煌。今天,藝術勞動者們以最純樸的方法,用上千方吸納了億萬年日月精華的中條山石,在它寬厚的脊背上築鑄成一個圖騰式的文字,主題:“生命與智慧之源——水”。這是先民在獸骨、龜板上契刻的甲骨文字與為祭祀而鑄造的鼎彝金文兩種形式的文字同爐鍛造而成的聖品。藝術家力求將中華文化的精髓熔鑄在作品之中,以儒家宏大而剛健中正的思想框架為主體,把道家“道法自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生命境界和佛家“我心即佛”、“萬物皆佛”、關注眾生的理念融為一體。整幅作品以上、下款的創作形式匡定一個“水”字,整體觀之,又似一幅陰陽八卦圖置入青山之中,其中隱含著中國哲學最原始、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大樸精神。

只有這樣的文字,才能承受得起深閎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量,才能與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山合為一體。鉅作以中華傳統書法的形式,警示今天和未來的人們,以大禹和李冰治水的科學精神續寫時代華章,永遠不要忽視養育生命的水,永遠不要忘記承載社會發展巨輪的水,同時也能吞沒、毀滅世間萬物的水!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08 七月 2011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