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書法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書法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書法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教育部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下發,要求按照課程標准開展中小學書法課。作為一個熱愛並長期關注書法啟蒙教學的個體,筆者對此做相對樂觀的暢想。未來幾年內,中小學書法教育必將取得長足的發展,並進而促進其他教育學科的發展。眼下中小學書法教育處於發軔階段,除了師資、工具短缺等現實的困難亟待解決,許多理論問題值得廣大書法教育工作者和書法研究者進行審慎的思考和討論,比如在書法的藝術屬性被無限凸顯的宏觀背景下,僅僅進行筆墨技巧的訓練是否能夠概括開設書法課的全部使命,中小學書法課應該設置哪些教學內容、完成怎樣的教學任務等。筆者不揣淺陋地提出這些問題,主要因為它是書法教育中所有問題的基礎,會直接影響到教師在書法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更關係到學生的書法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

傳統書法是以漢字作為表現載體,以書寫漢字作為表現形式的。漢字是一種進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華兒女長期求索的集體智慧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漢字這些功能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書寫來完成的。漢字具有神聖的屬性,書法藝術得以產生、成熟和發展,與人們對漢字的這些認識有關。儘管我們習慣認為書法在魏晉時期趨於自覺,其實,人們很早就開始注意到漢字書寫的美觀,並強調根據不同的用途、場合表現相應的書寫風格。張懷瓘在闡釋書法的意義時說:“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大概自《周禮》所載“六藝”以來,歷代關於“書”或者“書學”的教育,並不像今天習慣上所理解的將筆墨技巧作為主要的訓練內容,而是將漢字的識讀、書寫以及漢字構意的講解、文化的闡釋融為一體,從而保證了漢字的正常使用秩序,也使書法藝術的發展不至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以說,幾乎在漢字使用和漢字書寫的任何角落,都會有對藝術美的追求,儘管其中的某些趨勢或表現,與後來書法藝術的要求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有所抵觸,但無疑確保了書法生命力的長盛不衰。

晚清之後,社會形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人們對書法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先是以“不規整、有意趣”的“碑學”書法範本用以反撥端雅、整飭的日常書寫,繼之以科舉考試制度的廢置和系統書寫訓練的荒蕪。後來,伴隨著反對文言文、廢除漢字和漢字改革的思潮,和書寫工具的改變與電腦的興盛,以及西學的引入,最終使得書法藝術的創作與漢字的使用趨於脫節。人們一方面是愈加漠視漢字的重要作用,比如,部分學校在比較重要的考試中不再評定語文成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領悟能力不斷減弱。由於忽略了正常的漢字書寫訓練,不僅漢字書寫的美觀程度有所削弱,基本的筆順規則不能把握,錯字、別字也明顯增多。另一方面,人們更加凸顯書法作為藝術的屬性,高校的書法專業多由美術系或藝術學院管理,書法協會隸屬於文聯,書家獲得了藝術家的身份和藝術活動的平台等。由於忽略了漢字作為工具的屬性,不僅書法專業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漢字使用能力有所降低,書法賴以存在的場合不斷縮小,甚至漸漸蛻化成為一種展廳或客廳文化。

很多有識之士在各種會議、學術研討、理論文章和媒體中,倡導開設書法課,提高漢字認知和書寫訓練,加強在書法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問題,而將書法教育看作單純的藝術創作技能訓練或者藝術審美情操培養似乎顯得有些狹隘,它還應該承擔更為沈重的歷史責任和現實任務。書法教育首先應該恢復書法作為漢字書寫藝術的本質,正確地認識書法的內涵,進而以書法課為窗口,培養學生正確、規範地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全面領悟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熱點專題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0 十二月 2011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