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唐人之書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唐人之書

文章索引
《書法述要》 陸維釗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四體的學習
唐人之書
宋人之書
古文字
書法的欣賞
陸維釗生平
所有頁面

唐人之書

 唐人之書,嚴峻一派當以歐陽詢為代表。

詢字信本,臨湘人,官太子率更令,筆力險勁,八體懼工,名至國外,傳世有〈醴泉銘〉〈化度寺〉〈皇甫誕〉〈溫彥博〉諸種,以〈醴泉銘〉〈化度寺〉為最蘊籍。詢嘗謂習書當:“瑩神靜慮,端己正容,虛拳直腕,齊指虛掌。分間佈白,勿令偏側,上下均平,遞相顧揖。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勿使傷於輕軟,不須怒降為奇。”皆經驗之言。其子通,也以書名,世稱小歐,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行於世。自科舉盛時,書必宗歐〈醴泉銘〉,以硾拓過多,漫滅幾僅存痕跡,而〈化度寺〉又早無全本。

 至於韶勁一派,則當以虞世南為代表。

世南字伯施,餘姚人,官秘書監永興公,學書於智永,善真、行各體,有大令之規模。唐太宗極愛賞之,稱之為“五絕”(指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其所書〈孔子廟堂碑〉刻成墨本,進呈太宗,特賜世南“王羲之黃銀印”。惜不久孔廟遭火,碑也焚毀;今所見者,均翻刻之本。自宋人已有“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之句,可見拓本流傳,宋時已不易得。所著有〈書旨述〉及〈筆髓論〉。

〈筆髓論〉論書,以“心為君,手為輔,力為任,使管為將帥,毫為士卒。遲速虛實,拂掠輕重,不疾不徐,得之心而應之手”。今雖以翻本虞書驗之,尚彷彿能得此境;於豐神韶秀之中,蘊遒勁正直之氣。學真書,每言歐、禇、顏、柳而少及世南,以傳世不多而又不易學耳。   

 至遒逸一派,則當以禇遂良為代表。

遂良字登善,陽翟人,官至右僕射河南公,故世稱“禇河南”。少時服膺虞世南,後學右軍,得其遒逸之致。時世南已逝,太宗嘗嘆世無可與論書之人,魏徵以遂良薦,遂令侍書。而太宗方廣蒐羲之遺貼,天下爭獻,莫能質其真偽,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傳世以〈聖教序〉為最著,有“同州”“雁塔”二本。 “同州本”肥於“雁塔”,而精神不及“雁塔”,故習者多取“雁塔本”。繼“雁塔”而以遒逸名者,有魏棲梧之〈善才寺〉《樊府君》。   

 至雄健一派,則當以顏真卿為代表。

真卿字清臣,臨沂人,官太子太師,封魯國公,善真、行書,而忠義之節昭若日月,不待其書然後傳之不朽。所至必有遺跡,故唐人筆蹟之傳於今者,以魯公為最多。東坡稱其所作,以<東方朔畫贊碑>為最清雄,觀其書,即可以想見其丰采,信能論定魯公一生及其遺跡優劣(行書另論).蓋< ;多寶塔><顏氏家廟><麻姑仙壇><八都壇>諸品,皆不及<郭家廟><東方朔畫贊碑>.近出之<顏勤禮碑>,字跡未經剝蝕,尤便初學.魯公一派有柳公權、裴休,均稍變而有獨到之處。公權字誠懸,華原人,所傳以《玄秘塔》《苻璘》為最。休字公美,濟源人,所傳以《圭峰禪師碑》為最。

 至渾穆一派,則當以李邕為代表。

邕字太和,江都人,官北海太守,文章、書翰均有名於時。初學右軍,即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自成一家。李陽冰稱之為“聖手”,蓋除真書外,兼論其行、楷,以其有各種不同之面目,集眾家之大成故也。若其遺跡,就真書而言,當以〈岳麓寺碑〉及《端州石室記》為最上;此二者各有風趣,不似一時所書(行書〈雲麾將軍李秀〉〈李思訓〉二碑也然)。歐陽修〈六一題跋〉,以邕書〈葉有道碑〉為蔡君謨所激賞,品為第一。惜此碑今無真本傳世,僅見覆刻,已失精神。邕又善於刻石。此所書碑後有“黃鶴仙刻”“伏靈芝刻”“元省己刻”諸署名,蓋皆自刻,而託名為“黃伏元”耳。   

 上列五派,大別如此,非謂唐人真書已無有出其外者,不過當以此為大宗而已。唐人真書,能手甚多。自太宗雅好書翰,群臣侍從成為風氣;取士之法,又有書翰一門;太宗、高宗、玄宗、武后,其所自書,皆能名家;宜乎薛曜、薛稷、陳懷志、殷令名、王知敬、敬客、鐘紹京、徐浩、張從申、柳公綽、囌靈芝輩接踵而起了。嗣後真書,有宋一代當以蘇軾、黃庭堅、蔡京為最,元則趙孟頫,明則宋濂、文徵明。然均襲唐人筆法,無特殊之點。真書梗概已如上述,茲將行、草合併論述如下:〈說文?序〉謂:“漢興,有草書。”〈書譜〉謂:“劉德昇為行書。”據此,行、草始於漢代。善行、草者,自晉以下,代有其人。大抵能真書者每能行書,惟專以草書名者則較少,而其大別則為晉、唐與宋、元二類。此二類相比,氣息不同:前者富神韻,見含蓄,勝於後者;又其用多施之簡牘,故少大碑巨刻(行有之,草則少極)。研究之者,須從帖學入手。而又屢經摹刻,頗多失真,故宋人叢帖,必以舊拓為貴耳。   

 論行草當以章草為祖。史遊〈急就章〉、皇象〈文武將隊帖〉今所傳者僅存輪廓,不得求之。索靖〈出師頌〉〈月儀帖〉,或尚存規模之什一。故可信之跡,行書較多。行書中,以陸機之〈平復帖〉為較可信,與西晉人所寫“三戒”本注相近,至王氏父子而煊赫千古,蓋自此至唐初,除寫經兼用隸法外,皆不離王氏宗風。  

  羲之字逸少,臨沂人,官右將軍會稽內史,系丞相王導之侄。王氏累世能書,羲之則草、隸、八分、飛白、章行,無一不精,真、行尤千變萬化,自成一家。傳世者以〈蘭亭〉為最有名,蓋醉後所書,興酣情暢,惜今日所見皆唐人摹本耳。相傳唐太宗愛好〈蘭亭〉,使御史蕭翼計得之於永欣寺僧辯才;太宗崩,命陪葬昭陵,遂成永閟。而當時歐陽詢、禇遂良諸人之摹本幸俱流傳,即今日所見者是也;輾轉翻刻,類多失真,惟“定武本”最勝。此外,由羲之手跡集字成文、摹刻上石者,有僧懷人之〈聖教序〉、僧大雅之〈興福寺碑〉(即半截碑)。此二碑流傳頗廣,字也美妙。墨蹟之傳於今者,有〈奉橘〉〈遊目〉〈喪亂〉〈哀禍〉〈孔侍中〉諸帖似較可信,學者冥心求之,雖不見〈蘭亭〉,不難得王氏風韻也。

其論書有:“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踠腳踢斡,上捻下撚,始終轉側,悉令和勻。橫貴乎纖,豎貴乎粗。分間佈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作字之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掠不宜遲,磔不宜緩,腳不宜斜,腹不宜促,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不宜密,密則疴瘵纏身;不宜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短,短則如踏死蛤蟆。”語語金科玉律。其他王氏昆弟子侄也多善書,若王恰、王珣、王獻之、煥之、徽之、王僧虔等,均見於叢帖中,而以其子獻之為尤著。墨蹟之王珣〈伯遠帖〉、獻之〈中秋帖〉〈地黃湯帖〉,以〈伯遠帖〉為勝。   

 嗣羲之而以草名者,則為僧智永。智永,羲之七代孫,妙傳家法,為隋、唐二代書家之宗匠。住吳興永欣寺,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臨〈千字文〉八百本,江東諸寺各施一本;所退筆頭得無麓,取而瘞之,曰“退筆塚”;求書者戶限為穿,乃以鐵裹之,謂之“鐵門限”。今所傳〈真草千字文〉墨色、間架,兩俱絕妙。至於專以草書名者,則當推孫過庭、張旭、僧懷素。     

過庭字虔禮,吳郡人,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雋拔剛斷,凌越險阻。嘗著〈書譜〉,自謂:    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驚蛇之態,絕岸頹崖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可以見其努力了。其所書〈書譜〉,故宮今有墨跡,與智永〈千字文〉可謂雙絕矣。     旭字伯高,吳郡人,官長史。其作書方法,自言見公主、擔夫爭道而悟其意,又觀公孫氏劍舞而得其神。性嗜酒,每飲醉,輒草書,揮筆大叫,或以頭揾墨中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異不可複得。其論書曰:“側不貴平,勒不貴臥。努過直而力敗,趯宜峻而勢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罨,磔趯{走部加廠,廠下雙禾}以開撐。”    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疏放不拘細行。耽書,貧無紙,種芭蕉萬株,以供揮灑。又漆一盤一方板,用於書寫,日久盤、板皆穿。顏魯公嘗問之曰:“草書於師授之外,師有自得之乎?”曰:“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論者謂張旭為“顛”,懷素為“狂”。素書以〈自序帖〉著名。繼之者有五代楊凝式,工顛草。     

以上諸人,智永尚紹章草之遺意,孫過庭、張旭、懷素、楊凝式則變二王而參以變化。狂草一途,路已走盡,故後世為狂草者已無可再生新意。於是入宋而後,又多以行書知名,不復在草書上另開境界。宋人之書,真、草二者俱無特殊面目,惟行書則蘇、黃、米、蔡,各有千秋,雖不及晉、唐之風流蘊籍,韻味獨多,而筆意縱橫,此秘殆發揮淨盡,亦氣運使然歟?   

 前於宋者,唐之太宗、玄宗以及虞、歐、禇、薛輩,行書俱能名家,特為真書所掩,不為世所注目耳。至李邕、顏真卿始有兼擅之名。李之〈李思訓碑〉〈李秀碑〉,顏之〈祭侄稿〉〈爭座位帖〉,一以堅勁,一以雄厚。行書至此,始於二王以外,蔚為大宗。而宋四家則兼具唐人諸法。竊嘗謂唐之真書乃集漢魏六朝融合而貫通之者,而宋之行書乃集唐之真草融合而貫通之者,故宋人氣息不能高於唐人,而唐人氣息可幾魏晉也。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一, 14 三月 2011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