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嶺南書法叢譚

嶺南書法叢譚

文章索引
嶺南書法叢譚
二、漢至元之廣東無名書家
三、宋代之廣東書家
四、明代之廣東書家
五、清至民國之廣東書家
六、廣東書學之成就
七、廣東書家之特色
八、廣東書家對於全國之貢獻
所有頁面

一、前 言

本文應廣東文物展覽會之約而作也。此次粵文物展,為華南空前盛舉,且舉行於國家多難之際,尤覺意義重大。籌備之前三月,已定有數個計畫,研究展陳,分工合作。《廣東文物》編印委員會諸君以此文屬予。謂當此民族存亡絕續之秋,凡我文化界,皆應本有力出力之旨,當仁不讓。此為“研究鄉邦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之事。既辭,不獲已,勉效馳驅,從事搜輯。然隻身來港,一切家藏墨蹟,參考圖書,都付羊城浩劫。記憶所得,能有幾何?痛恨之餘,彌覺前賢書跡之可貴;而此會之舉,深有歷史之意義也。搜訪逾月,得各知交之助,輾轉獲觀真跡,十一二焉。有為生平所未見者,有可印證平日心得者,隨訪隨錄,規模粗具。自二月廿二日,大會在香港馮平山圖書館開幕,洋洋大觀,觀者日數千人。然後悅心飽目,信乎千載一時之機會,如與千數百年之先賢共晤一堂,親見其揮毫弄素也。如家珍之悉列堂前,而一一可數也。

既愜於心而當於意矣,觀眾自能詳焉。然則此文,不其贅疣矣乎?願或跑馬看花,作事後之回憶;或知人論世,作尚友之追尋。則亦可以備參考,補遺忘,且盛會八日,舉國人士,以關山阻隔,延想高風,而不獲躬與其盛者何限。則此文雖陋,亦可以供一觀也。惜余不文,不能表揚先民藝術,無以慰讀者喁喁之望,滋可愧耳!雖然,以廣東之大,書家之眾,此三閱月之搜集,十閱月之研究。逐世之士,既採訪以靡及;知名之士,亦遺珠以孔多。本文所述九十五家,實一斑窺豹耳。第與其虛言求備,毋寧據實直書。孔子雲:“舉爾所知,人其舍諸。”是本文罅漏之補苴,有俟于邦人君子也。

本文敘述範圍,以粵籍書家且其人已往者為限。至如李邕之端州石室記;韓愈之白鸚鵡賦;包拯之七星岩題名;蘇軾六榕之榜;米芾九曜之題;易貴之篆歸德;王令之書太乙天都;瑞麟之額鎮海樓。以及惠士奇、翁方綱、阮元、林則徐、張之洞等名賢之書翰,其書跡之存亡,雖皆與吾粵文獻,有密切關係,然均非粵籍,亦惟割愛而已。至若名重嶺南,顯聞當代,人尚健存,為世作楷者,其造詣尚未可量,闕而不論,以俟將來,豈惟避嫌,亦例所應爾也。

本文原名“廣東之書家”。第所采者,多為端人烈士,名將通儒,其在當時,本不以書法著。更不欲以書家名。葉遐庵先生為予改定今名,比較切實。彌深感謝!又得簡又文、黃慈博、李仙根、黃般若、陸丹林諸先生,隨時指正,更為厚幸。本文為“廣東文物”論文之一部,各家書跡,備見另卷,閱者印證請觀原書。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廿八日識于廣州大學港校。



最近更新在 週一, 14 三月 2011 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