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的藝術轉換 - 三、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

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的藝術轉換 - 三、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

文章索引
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的藝術轉換
二、羅振玉及其《集殷虛文宇楹帖》
三、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
所有頁面

三、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

從書法史學的意義上來說,1921年羅氏《集殷虛文字楹帖》(以下簡稱《集帖》)的出版標誌著甲骨的終結與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我們以為,特殊的物質載體,對於作品藝術特徵的形成往往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中國書法史上,鐘鼎文、石鼓文、秦漢碑刻篆隸、帛書、竹木簡書法都是以特殊的物質載體來表現並展現了獨特魅力。而伴隨著金石、竹木等物質載體的相繼終結,中國書法史既沒有停止,更沒有結束,而是隨著新的物質載體(主要是紙張)的出現,抖落了有形無形的歷史塵封,重又在新的歷史語境中“復活”。

“甲骨”材料是原生型甲骨文書法賴以表現的物質載體,甲骨特殊的質地和形狀是形成原生型甲骨文書法藝術特徵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對於以書寫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現代書法創作而言。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沿襲三千多年前的物質載體——甲骨。但是,甲骨的終結並非意味著甲骨文書法歷史的終結。在物質載體發生重大變更的情況下,如何在保持甲骨文那種帶有強烈“甲骨味”的藝術特徵前提下,實現甲骨文書法由“原生型”向“演生型”的成功轉換,是甲骨文書法進入現代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歷史賦予那個時代人們的崇高使命。而羅氏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書法功底和藝術的創新精神,在甲骨學研究的草創時期,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遂成為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不可無一又不可有二的開山。

羅氏《集帖》是甲骨文書法承前啟後的橋樑,它的出現既表明了“甲骨”作為甲骨文書法的一種特殊的物質載體的終結,更表明了甲骨文書法的生命時空在新的歷史情境下獲得了新的拓展。其在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中所具有的拓荒創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集帖》展示了甲骨文書法利用新物質載體成功轉換的最初成果。以此為標誌,甲骨文書法的物質載體完成了由“甲骨”向“紙張”的轉換,創作工具和手段實現了由操刀契刻向運筆書寫的轉變。自此,甲骨文書法作為一種現代藝術不是以特殊的“甲骨”而是以紙張為主要表現載體,從而在創作空間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

第二、《集帖》標誌著甲骨文從商周先民占卜活動的結果轉換為一種現代書法家的藝術創作形態。由於近百年來鋼筆等硬筆作為日常書寫工具的興起,毛筆的應用性功能逐漸被抽離,演生型甲骨文書法一開始就走上了純藝術的道路,其藝術價值也將在創作主體的不斷追索中逐漸獲得獨立。

第三、《集帖》促成了人們對原生型甲骨文書法藝術特性的關注。在甲骨文發現初期,人們對甲骨文潛在的藝術特性還處於一片渾沌、茫然無知之中。羅氏《集帖》出現之後,1932年董作賓先生、1937年郭沫若先生對於殷商甲骨文書法風格的劃分或藝術特性的分析,除了他們對於甲骨文藝術特性的深刻體驗和獨到的洞察力之外,羅氏《集帖》直接或間接的提示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四、《集帖》引發了甲骨文書法一系列的藝術形式的轉變。以有限而艱深的甲骨文字集聯創作既表現了作者的情趣才智。同時也使甲骨文書法於自然、質樸之外,增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厚重感。甲骨文書法集字創作以羅氏集聯爲發端,進而衍化為集詩、集詞、集曲、集句乃至集文,而集聯作為一種創作模式始終是甲骨文書法集字創作的主流,也是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主要形式。而以羅氏集聯爲出發點,又出現諸如以扇面、條幅、中堂、斗方和手捲等豐富多樣的甲骨文書法創作形式,適應了案頭品玩和廳堂展覽欣賞的需要,為甲骨文書法走向社會、面向民眾作了有力的鋪墊。

總之,羅氏《集帖》客觀上將甲骨文納入了現代書法藝術的視野,甲骨文書法開始步入一種重大的形態轉換時期,即由“原生型”向“演生型”的轉換。正是在這形態轉換的背景下,甲骨文書法才有可能由表層走向深層,才有可能逐漸步入20世紀現代書法藝術的視野。

近百年來,甲骨文書法從無到有,從初創到發展,乃至逐漸走向繁榮,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而羅氏開創之功,亦已得到學界普遍認同。而立足於2l世紀之初,重新審視20世紀之初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開端的這段歷史,我們相信,對蘊蓄其中的本真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可以為甲骨文書法未來的發展與創造注入更多的活力。

原載《藝術百家》2006年第5期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