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經歷,卻不能感受: 中國教育如何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經歷,卻不能感受: 中國教育如何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中國學生

如今人們可能會羨慕中國的經濟數據,但絕對不會羨慕中國的創造力。中國當代的建築學、美術、音樂和電影都是國外舶來品,許多中國的企業只不過是美國企業的山寨版本。中國最好的學校出產世界上最棒的高分考生,而美國最好的學校則出產世界最具創造力的人才。

大衛·布魯克斯在其著作《社會動物》中把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學習過程概括為四個階段:知識收集(研究),內在化(熟悉資料),反省和檢視(複查和討論)以及對這些知識的整理和掌握(論題的系統闡述和論文寫作)。

然而,布魯克斯指出,這並非一個線性過程,意思是說學習者“(遊走)在潛意識內外,使意識和潛意識過程協調配合——首先掌握核心知識,再將知識愉快地消化,再有目的地設法加以整理,再讓頭腦整合信息,再不斷重複這個工程,直到某個不可思議的頓悟突然出現他的意識中,再藉助這種頓悟形成最終的知識”。

布魯克斯接著說,'該過程可不容易,但每一點努力,每一瞬挫折和苦鬥都讓知識形成的過程邁進了一小步,到最後(學習者)將以新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 ’

但是,是什麼讓我們的大腦將隨機事實和知識的混沌之海,變成平靜的認識之島呢?信不信由你,是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最終成為有創造力的思想者。大衛·林登在他的著作《意外的想法》(The Accidental Mind)中解釋了情感是如何組織我們的記憶的。

'我們都有大量生活經歷,而且會永遠記住其中很多經歷。我們有許多機制來決定把哪些經歷存儲下來(911那天你在哪裡?),把哪些拋棄掉(一個月前你晚餐到底吃的是什麼?),一些記憶將隨時間而褪色,還有一些將由於一般化(generalization)而扭曲(你能清楚地想起自己第十七次剪髮嗎?)。我們需要有一個信號告訴我們,“這是個重要的記憶,存下來,放在醒目位置”。那個信號就是情感,當你心懷恐懼、高興、愛慕、憤怒或憂傷之情的時候,這些情感會將你的經歷標記為特別重要…這些情感就是賦予你個性的記憶。這種由情感標示記憶的功能'比其他功能更有益於大腦。

這意味著記憶最終是情感體驗,並且事實上學習者必須在激動地情況下才能獲得知識。美國那些最好的學校就是這樣的,因為它們鼓勵自己的學生要好奇、有興趣和充滿喜悅。中國最好的學校卻以反著幹贏得了聲譽。

思考是我們運用記憶理解新的外部刺激的有意識努力,創造力是對思考的過程進行人為控制,從而創造一種記憶和刺激之間的融合體。換句話說,思考實際上就是運用先前的情感體驗理解新的情感體驗,而創造力是將新舊兩種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完全原創的情感體驗。

美國最好的教育機構通過提供輕鬆和安全的學習環境賦予學生創造力,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讀書和發展邏輯思維分享高雅的人類情感體驗,而讀書和發展邏輯思維對於共享通過討論和論文寫作的方式獲得的集體情感體驗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讓美國許多學校的學生們體會到快樂、絕望、挫折和成功,正是這些情感的沉浮將創造性學習過程編碼到神經網絡中,讓它如此充滿變革力。

中國的學校是個充滿壓力和毫無生氣的地方,這些學校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強迫他們記住一些事實。神經系統科學家知道,壓力對大腦將經歷轉化為記憶的能力具有阻礙作用。心理學家懂得,單純以考試成績為指標獎勵學生會導致緊張、作弊和失去學習興趣。但最終來說,從創造力的視角來看,中國學校最具危害性的舉動,莫過於它們通過非情感體驗的學習,將情感與記憶截然分開的那種方式。

不管中國學生試圖在課堂上表現出怎樣的個人情感,這些情感很快就會被澆滅。正如我先前寫到的那樣,從第一天到校起,提問的學生就被噤聲,試圖表現個性的學生就受到懲罰。由於他們學到的都是與實際不相干而抹殺個性的,抽象化而晦澀的知識,故而進一步加劇了情感與知識的脫節。如果說其中有情感的話,也是痛苦。但是痛苦如此始終如一和單調乏味(怒聲斥責的老師、苛求的家長、機械的記憶、長時間的坐在狹窄的教室裡),以至於它最終不再是一種情感。

為了理解中國教學法的後果,讓我們考察一下俄國記者所羅門·舍雷舍夫斯基(Solomon Shereshevskii)的事例吧,他出生於1886年,能夠回憶起所有事情。大衛·布魯克斯在《社會動物》中這樣描述他: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舍雷舍夫斯基出示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一個擁有三十個字母和數字組成的複雜公式。然後他們把紙放在盒子裡,將它封存十五年。當他們取出之後,舍雷舍夫斯基能夠精確地回憶起來…舍雷舍夫斯基能夠記起來,但他不能提取精髓。他記住了大量隨機事實,但他不能將它們組織成重複性樣式。最終他不能搞清隱喻、明喻、詩歌,甚至於復雜的句子'。

舍雷舍夫斯基的神經有缺陷,這令他的大腦難以區分優先次序、綜合和控制自己的記憶。由於不能控制記憶,他就不能確切闡述對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他同今天的許多中國學生一樣,能夠經歷,卻不能感受。

中國的學校正在全力製造舍雷舍夫斯基的國度,雖然這些眾多舍雷舍夫斯基一樣的學生們擁有照相式記憶和瞬時記憶,但創造力卻是他們永遠不可能擁有的。

最近更新在 週二, 05 七月 2011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