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 嶺南一九四九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 嶺南一九四九

文章索引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陳寅恪家族百年悲欣
走出江西鄉野的客家人
力推維新的湖南巡撫
遊學日歐美
北歸南渡
嶺南一九四九
政府希望陳先生北返
學術上的爆發
最後的時光
與魯迅、李叔同、齊白石結緣
傳統文人的當代境遇
文化家族的轉向
所有頁面

嶺南一九四九

陳寅恪學生蔡鴻生如今是中山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他對一張陳寅恪與陳序經、姜立夫於1950年代初攝於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照片印象特別深刻。 “你仔細看看陳寅恪以往的照片,他很少笑的,這張照片裡,他看上去特別高興。”

1949年1月16日,陳寅恪與家人從上海登上招商局海輪秋瑾號,在海上航行三天后,抵達珠江口黃埔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派人來港口迎接,然後轉電船,溯江至嶺南大學碼頭。

陳序經懂得陳寅恪的重要價值。在陳寅恪到達嶺大的第二天,1月20日出版的《嶺南校報》登出了消息:“本校聘請到名教授陳寅恪”。

陸鍵東在《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中寫道:“嶺南大學這段校園生活,成為陳寅恪後半生為數不多的一段有些亮色、泛起一些快樂波瀾的歲月。嶺南大學的校風以及有些游離於現實政治的環境很適合陳寅恪,而陳序經也是他一生中碰到的為數極少的知音式領導。命運的機緣在這位大半生淒苦的大師邁入第60個人生的年頭,似乎開始展現它的寬容。陳寅恪有點像生活在美麗的桃花源里。”

現實世界的桃花源總是虛幻而短暫。 1949年10月14日下午,最後一支國民黨軍隊在撤出廣州前,炸毀了連接廣州城南北的海珠橋。一個小時之後,共產黨的軍隊進入廣州。

陳寅恪該何去何從?他當時作何打算?幾十年來,這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文革”期間,陳寅恪迫於壓力曾寫過《第七次交代底稿》:“當廣州尚未解放時,偽中央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多次來電催往台灣。我堅決不去。至於香港,是英帝國主義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視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願留在國內。”

余英時曾撰文說:“陳先生最後未能離開廣州固是事實,但我們決不能說他自始至終從來沒有考慮過'避地'的問題,因為'避地難希五月花'、'浮海宣尼未易師'等詩句已徹底否定了這種推測了。”

2010年,張求會經朋友幫忙,從“中研院”拿到了1949年5月傅斯年以史語所名義為陳寅恪一家向台灣警務處申請辦理入境的電報底稿。電報寫著:“查本所專任研究員兼第一組主任陳寅恪先生自廣州攜眷來台工作,茲附上申請書四紙,敬請惠發入境證是荷。”張求會認為,這是陳寅恪在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證據。

陳寅恪最終留在廣州,進入了他人生的最後20年。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開始大規模調整。在廣州,嶺南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等與原中山大學合併,組成新的綜合性大學中山大學。至此,教會學校嶺南大學成為歷史。新中山大學的校址所在地為原嶺南大學的校址。這一年冬天,陳寅恪轉為中大歷史系教授,巧的是,系主任是他在清華任教時的學生劉節。

也是在1952年,全國文化、思想、教育等領域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思想改造運動”。 3月6日,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在《光明日報》發表《自我檢討》長文,批判自己在輔仁大學不自覺地充當了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並表示以後要跟上時代的要求。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2 八月 2012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