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 遊學日歐美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 遊學日歐美

文章索引
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縮影:陳寅恪家族百年興衰史
陳寅恪家族百年悲欣
走出江西鄉野的客家人
力推維新的湖南巡撫
遊學日歐美
北歸南渡
嶺南一九四九
政府希望陳先生北返
學術上的爆發
最後的時光
與魯迅、李叔同、齊白石結緣
傳統文人的當代境遇
文化家族的轉向
所有頁面

遊學日歐美

1904年,陳衡恪、陳寅恪、陳隆恪留下一張合影。此照攝於日本。兄弟三人已剪去辮子,留著短髮。陳隆恪曾在照片後題詩一首:“負笈東瀛鼎足隨,偶留色相果何為。滄桑變滅尋常事,識取觀河皺面誰?”

兒子遠去東瀛,陳三立曾親自到上海吳淞口送行。當年譚嗣同在給別人寫信時說,跟陳三立商量,兩家的子弟以後都要送到國外去學習。 “當時出國留學是不得了的事,除了有經濟實力,還要有眼光和風險意識,這有救亡圖存的民族憂患意識,所以說陳寅恪這一輩能出國深造,跟家族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張求會說。

留洋求學成為這個家族命運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 1905年,延續千年的科舉制被廢除,更證明了這家人的眼光。

陳寅恪身體不好,在日本又患上了腳氣病。 1906年寒假返家後,俞明詩不忍讓兒子再東渡。陳寅恪進入上海復旦公學,同班同學中有日後的著名學者竺可楨。 1909年秋,陳寅恪赴德國入柏林大學,1911年入瑞士蘇黎世大學,次年回國,在上海虹口家中自修文史。

1913年春,他再赴歐陸,入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社會經濟部就讀,1914年秋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 1915年赴北京,一度擔任袁世凱北洋政府經界局局長蔡鍔的秘書。

1918年秋,陳寅恪原打算重返柏林大學繼續學業,但一戰剛結束,戰敗的德國元氣大傷。陳寅恪改去美國哈佛大學,隨藍曼研修梵文和巴利文,著重學習印度語語言學、希臘文,並選讀了閃米特語等。

藍曼極其欣賞兩位從中國來的學生陳寅恪和湯用彤。 1921年2月17日,他在給時任哈佛校長羅威爾的信中寫道:“他們對我真有啟發,我衷心希望我們能有許多這樣精神高尚而且抱負不凡的人——來活躍我們本國的大批學生。我深信,他們兩人都會對中國的前途有卓越的貢獻。”
陳寅恪在哈佛交往最密切的人是表弟俞大維。比陳小7歲的俞大維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到哈佛研習哲學,成績優異,3年12門課程全A,獲得博士學位,並拿到謝爾敦海外遊學獎學金,以及去德國留學進修的機會。

1921年秋陳寅恪回到柏林大學,受業於東方學家、梵學大師海因里希·呂德斯。在柏林大學期間,他學習了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突厥文等古文字。多年後他“懂十幾門語言”的美譽在此打下基礎。

陳寅恪此次由美國轉學德國,表弟俞大維一路同行,兩人連續同窗7年。他們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中頗有名望。陳寅恪在德國學習期間與傅斯年、毛子水等留學生交往較多。傅曾對毛說:“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俞大維對錶哥陳寅恪了解極深。多年後他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中曾介紹說:“他平生的志願是寫成一部'中國通史',及'中國歷史的教訓'……因他晚年環境的遭遇,與雙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2 八月 2012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