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文章索引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王羲之《十七帖》一
王羲之《十七帖》二
王羲之《十七帖》三
王羲之《十七帖》釋文
王羲之《十七貼》版本
王羲之《十七帖》書法地位
所有頁面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是書聖王羲之草書(今草)代表作。原墨蹟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蹟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背,率多紫檀軸首、白檀身、紫羅織成帶。開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開元”二字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當時大臣等。《二王書, 後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

“張彥遠,字愛賓,猗氏人。唐僖宗乾符年間任大理寺卿,精書畫,以其記載之確,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時就很著名,且流傳有緒。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臨本,史無記載。北宋時,黃伯思《東觀餘論》稱:‘《十七帖》多臨本,永禪師、虞世南、褚庭誨臨字皆不甚遠,故有數本皆不同。’黃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臨本在北宋時期是存在的。至於《十七帖》最初刻於何時,已難確定。黃伯思《東觀餘論》雲,《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閣帖》。其續帖亦有刻。‘今世所傳者,雖非右軍真跡,然皆出於右軍。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無畏)、褚(遂良)勒定者為佳也’。”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蹟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雲:“《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于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 天人書法網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