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誤解?漢字在日中交流中的作用

誤解?漢字在日中交流中的作用

日本讀賣新聞

以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在日本逗留了約兩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招聘方國際交流基金為我這個只懂中英兩門語言的中國記者全程配備了翻譯。藉由這項便利條件,我與日本友人的交流以及講演、採訪等均得以順利進行。不過完全不懂日語的我,仍有一個認識日本的特別方法。那就是漢字。

日中兩國自100年前便藉由筆談實現了外交,現代中文的專業詞彙中超過70%以上來自日語。在日本逗留期間,我訂閱了《讀賣新聞》,以此來獲知日本的重大新聞。在報紙的報導中,漢字的使用頻率超出日常會話中的使用。其中,漢字在政治報導中所佔比例可達七、八成。

我在Twitter上所關注的日本女性共有兩位,分別是藝人蒼井空,以及行政革新擔當大臣蓮舫。蒼井空的日文Twitter我看不懂,而蓮舫在談論日本行政改革時,使用漢字的比例占到了八成以上。所以,所有的中國人都能看懂她所主張的要點。我作為一名記者,在認識日本方面,也因為沾了漢字的光,而比普通的歐美記者要領先一步。可以說最起碼能看懂一半吧。

不過在理解另外一半的大路上則遍布荊棘。這是因為對中國人而言,藉由漢字來認識日本將很容易導致誤解,可算是最大的難關。日文中有部分漢字,依照中文知識去看是完全看不懂的。除了“大丈夫(中文“不要緊”之意)”“娘(中文“女兒”之意)”這些眾所周知的詞彙外,還有很多容易被兩國翻譯人員忽視的重要用語。

日本菅首相靈魂出竅

在去年於漢城召開的G20期間,日本媒體報導稱菅直人首相“沒有存在感”。這裡所說的“存在感”,在中國人看來其實是個很費解的說法。當我在讀賣新聞的標題中看到這個詞時,就完完全全地被搞糊塗了。

中文裡的“存在感”,意為“存在的知覺(the sense of existence)”。是個頗有些哲學意味的詞。 “菅首相在會議中沒有存在感”這句話,在中文裡的意思是“會議召開期間,菅首相的精神不在會場”。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不是柏拉圖或莊子,就是老子、佛祖這類人。

查過字典後,我才知道日文中的“存在感”指的是具有一定知名度、曝光度的意思。順便插一句,在Twitter的中國用戶中,最“具有存在感”的日本人是蒼井空女士。這可不代表她就了解生命的本質啊(笑)。

有趣的是,在我讀過的一本日文書《Public Diplomacy》的中文版中,“存在感”一詞並未經過翻譯,而被直接用在了譯文裡。這是否算是錯譯呢?可以說它是,也可以說它不是。

作家魯迅一貫提倡“直譯”,而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也曾將“日本製漢字”積極地引入到中文裡。最近數年裡正在加速交流的中國與台灣兩方,都分別毫不猶豫地引進了對岸的“中文”,並最終豐富了自身的語言。

有時候,漢字也會妨礙雙方的交流。歐美人只需要記住日本人的名字、地名等的發音即可,而中國人則必須同時記住日本人的中文(亦即漢字)與日文兩種發音。

《Lonely Planet》是世界上有名的英語旅行指南,其中日本篇的中文版由於未將書中用英文記載的地名轉換成中文,對中國人就完全沒有用處。對於看過成龍的電影《新宿事件》的中國人來說,歌舞伎町是個耳熟能詳的地名,但很難有中國人能在看到“kabukicho”的字樣時,立刻將其與中文中的“ge -wu-ji-ting”等同起來。

安替,新聞記者,《南方都市報》專欄撰稿人。曾受國際交流基金邀請,於201010月~12< /i>月期間赴日訪問。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02 七月 2011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