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五四運動--(摘選) - 第三頁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五四運動--(摘選) - 第三頁

文章索引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五四運動--(摘選)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萬曆十五年的敘事探討
所有頁面

知識氣氛:重新審理中國文化

在構成這知識氣氛的工作中,貢獻最多者為蔡元培。他自1917年以來是北京大學校長。以翰林編修的背景往德法兩國留學,蔡元培在中國知識界有其獨特地位。他也曾在民國政府裡任教育部長。他在北大所聘的文學院長為陳獨秀,陳也是前清獲得舉人地位以後才留學日本及法國。從事革命多年之後,陳在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封面有標題.La.Jeunesse)。雖任北大教職,陳繼續著他的編輯工作。 《新青年》行銷達16000份,在當日可算傑出。蔣介石是這刊物的經常讀者;毛澤東自稱受這期刊影響,而且曾在《新青年》發表文稿一篇。

在此雜誌最為人稱道的1919年一月號,陳獨秀宣稱他的指南針無上“賽先生”及“德先生”,亦即科學與民主。這篇論文在中國的反響遠逾於執筆者想像。陳獨秀所稱科學,著重於社會科學,而非自然科學。他的科學方法堅持有組織而經恆的“不相信”,與培根及笛卡兒的態度相近。中國的傳統,認為道德標準持久不變,真理與威權同時由上流傳至下,陳的論說因之有革命性格。即是民主這一觀念,尚未用以發揚去支待代議政治,陳獨秀先利用為打破偶像的工具,攻擊的對象為傳統習慣和儒家教條。陳使用“民主”這名詞幾乎與“個人主義”,“自我主義”可以互相交換。讀者應注意,迄至當時(甚至今日)個人主義在中國社會裡帶一種被否定的含義,個人主義即係缺乏公眾精神。

在這雜誌裡有好幾個作家盡力抨擊時人認為“國粹”之傳統道德。當中諷刺最力者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周樹人早歲在日本學醫.此時在教育部任僉事(科員)。當陳獨秀以論文辯說時,魯迅以短篇小說及短篇評論發揮他筆下專長。他的一段短篇小說,題為“弟兄”,數年之前發表於其他刊物,最能表現他觀察之尖銳及他對傳統道德所持之刻薄態度。據評論家研究,事實上此文有若干自傳成分。其中提及一個公務人員平日以篤於手足情誼見重於人,有朝發現他弟弟病重。在夜晚等候著醫生上門診治的時候,他心頭感到如軸轆似的上下不定。他以為症像是猩紅熱,也害怕弟弟突然死去,自己無力資送三個孩子再搭著兩個侄兒上學。醫生診斷發現井非猩紅熱,不過是疹症,他也鬆了一口氣。不過,夜間的緊張仍不能使他夢寐之間忘卻。那晚上他夢見弟弟死去,他讓自己的孩子上學而不及於侄兒。一個侄子吵著要去的時候他伸手給一個耳光。他看著侄兒滿面流血而從夢中驚醒,仍不免汗流浹背,喘息未定。第二天上班,同事都恭維他骨肉情深。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5 八月 2010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