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司徒雷登:別了六十年還要回來

司徒雷登:別了六十年還要回來

文章索引
司徒雷登:別了六十年還要回來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所有頁面

中國歷史的變遷和沈淀,總讓我等有時候有種歷史大發現之感。

11月17日,一個美國人死後四十六年,骨灰又穿越浩渺的太平洋,葬於杭州,墓碑上寫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司徒雷登!不是小時候的課本上,毛主席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專門點名的那個美國大使麼,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寫下的那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毛澤東稱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文章被錄入學校課本,讓好幾代中國人熟知了他。毛澤東專門跟他“告別”,六十年過去了,他怎麼又要“回來”。

然而,在政治我們對他又很陌生。對於近代史人物,多少年來,我們已經習慣於意識形態的色譜,在黑白分明的政治視域之外,都處於色盲。司徒雷登政治之外的色彩,就是被我們習慣的政治色譜無意中遮蔽了。

毛澤東指摘的司徒雷登的大使身份,只不過兩年,而其86歲的生命中,多數時間是作為傳教士和教育家,在中國土地上耕耘。他可謂生於斯的“出生地中國人”;更有著長於斯,工作於斯,超過60年的“中國人生”;在擔任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的美國駐華大使之前,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的校長(校務長),幾近三十年(1919-1946),將一所小型教會學院建成了建成了與北大、清華比肩而立的大學翹楚。美國時代周刊曾譽其為“在華最受敬重的人”。當然,這裡指的是1949年以前。

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大半生的司徒雷登,因此自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 ,把中國當作故鄉。當然,我們對此未曾認可,也難以理解一個藍眼睛黃頭髮的美國人,為何魂牽遙遠的東方。

司徒雷登是“杭州人”

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生長相隔萬里的他鄉,整個人生也奉獻給了那裡的人們,那麼,“他鄉”,即使多麼遙遠,是否也可以稱為“故鄉”,就算所謂的國家、政治之間有了多麼堅厚的隔閡,是否也無法割棄這种血肉融合於他鄉大地的聯繫。人們固然有血緣和祖籍的故鄉,但是,人生的故鄉,還應該是一生中所奉獻的所在地。

中國,就是司徒雷登這樣的人生“故鄉”。

司徒雷登應該說是位“杭州人”。 1876年6月24日他生於今杭州下城區耶穌堂弄。司徒雷登的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國的美南長老會傳教士,1869年來到杭州並開始在此傳教,直到1913年去世。他的母親瑪麗隨丈夫來華後,熱心於教育事業,曾創辦女子學校。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5 八月 2010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