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 六、儒釋道三教並重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 六、儒釋道三教並重

文章索引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一、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的種種表現
二、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三、發展教育是宋代文化發達的重要原因
四、鼓勵文人關心國是
五、重視學習鄰國文化
六、儒釋道三教並重
七、崇尚文化的社會風氣
所有頁面

 

六、儒釋道三教並重

 

宋代較為寬鬆的文化政策還表現在儒釋道三教並重上,五代戰亂頻仍,儒學衰落,太祖建國,即命增葺學宇,塑先聖先師像,優待孔子後裔,以孔子四十四代孫為曲阜主簿。以後宋代諸帝都以優待孔子後裔來表明他們的崇儒。太宗以孔宜襲封文宣公,免其家賦稅。真宗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賜錢三十萬。仁宗改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以後代代沿襲。各類學校都以教授儒家經典為主要肉容,普及教育是重視儒教的集中表現。

宋代諸帝從尚文抑武出發,對儒釋道三教都扶持,大大推動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周世宗鑑於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曾下令廢除寺院三萬餘所,僅保留二千七百餘所。太祖建國後,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修廢寺,禁毀佛像,派人往成都監雕《大藏經》,這就是著名的《開寶藏》,亦稱《蜀藏》。河南府進士李藹作《滅邪集》反對佛教,太祖以非毀佛教,誑惑百姓的罪名把他流放沙門島。太宗特設譯經院,分為譯經、校經、印經三部,由印度僧人天息齋、法天主持,大量釋譯佛教經典,並親自為所譯佛經作序,還撰寫了《蓮華回文偈》,稱“朕機務之暇,留心釋典,乃構回文之偈,精求玄妙之源”。他大建佛寺,廣席僧尼。真宗撰《崇釋論》,稱“釋氏戒律之書,與週、孔、荀、孟異跡而道同,大旨勸人之善,禁人之惡”;認為“釋道二門,有補世教”。宋代以後諸帝,除徽宗崇道抑佛外,其他都是扶持的佛教的。

宋代諸帝也崇奉道教。太祖征北漢途中,特地召見真定府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賜以茶絹銀器。太宗厚待陳摶,認為他“獨善其身,不干勢利”,令居闕下,增葺其所居雲台觀,與之賦詩唱和。真宗為偽造天書符瑞,對道教更加尊崇。他令天下普建道觀,在京城大修玉清昭應宮。他親率文武大臣到亳州進謁太清宮,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把秘閣道書和太清宮道書悉數送往杭州,以蘇、越、台州的舊有《道藏》加以校定,編成《新校道藏經》。徽宗崇奉道教更到了瘋狂的程度,下詔訪求道教遺書,刻成《萬壽道藏》,這是我國第一部鏤版的《道藏》。他設道階,置道官,給俸祿,宮觀皆賜田。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企圖以道代釋,改佛寺為宮觀。又詔道士與郡縣官以客禮相見。徽宗把道教的地位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也加劇了釋道矛盾。因此,欽宗一繼位就下令一依祖宗舊制,道士官階並與追毀,特權也漸被取消。南宋諸帝仍保護道教,但再未出現真、徽二帝時期那種畸形興盛。

就主流說,宋代儒釋道並崇是有利於宋代文化的繁榮的,是宋代理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宋代士子好自稱居士,僧、道文人化,文人僧、道化,都是宋代諸帝儒釋道並崇的產物。真宗謂“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實際得到了三教多數人的擁護。僧人契嵩既通佛典,又悉儒經,其《鐔津文集》多論佛道與王道合。天聖中東京上清宮道士說:“非道教無以升君子,非釋教無以化下愚,非儒教無以理國家。”由此可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代是何等深入人心。

出土於河南鞏義的蓮蕾佛手

出土於河南鞏義的蓮蕾佛手



最近更新在 週日, 27 十一月 2011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