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 二、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 二、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文章索引
文化盛世的啟示—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之世的原因
一、華夏文化造極於兩宋的種種表現
二、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三、發展教育是宋代文化發達的重要原因
四、鼓勵文人關心國是
五、重視學習鄰國文化
六、儒釋道三教並重
七、崇尚文化的社會風氣
所有頁面

 

二、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這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承傳與開拓是分不開的。太宗組織文臣校訂經史群書,如《五經疏義》、《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並編纂新書,北宋編有四部大書,這就是《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 《太平廣記》收稗官野史、小說筆記多達四百七十五種,很多書早已失傳、殘缺,賴此書得以保存,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小說史的重要資料。 《文苑英華》上續《文選》,廣收南朝梁末至唐代的詩文,張說、李商隱等的很多詩文均賴此書保存,是清人編《全唐詩》、《全唐文》的重要資料來源。 《太平御覽》引書更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種,保存了大量古籍佚文。

今天我們讀到的宋以前的總集、別集多含有宋人的收集整理、校勘箋注之功。宋人最推崇的前代總集一為《詩經》、二為《楚辭》、三為《文選》。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尊為六經之一。歐陽修、蘇轍、範處義、王質、朱熹、呂祖謙、楊簡、魏了翁等都有論《詩》注《詩》專著。宋以前奉毛傳、鄭箋、孔疏為神明,宋代興起疑古思潮,認為《詩序》“不足信”,朱熹《詩集傳》不錄《詩序》,自行探究《詩經》各篇之義,成為《詩經》學集大成之作。漢儒解《詩》多附會道德化意義,宋儒多以人情說解《詩》。歐陽修說:“古今人情一也,求《詩》之義者,以人情求之,則不遠矣。然學者常至於迂遠,遽失本義。”以人情說解釋《六經》更是三蘇父子的共同特點。

宋人特別推崇《楚辭》,特別是屈原的《離騷》。在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之後,唐代沒有出現過重要的《楚辭》注本。而宋代的《楚辭》注本不亞於《詩》注,如朱熹的《楚辭集注》之類。唐人有時對屈原的自沉汨羅似不理解,如白居易謂“長笑靈均不知命,江籬叢畔苦悲吟”。宋人卻對屈原深表崇敬,蘇軾的《屈原塔》詩頗能代表宋人對屈原的看法:“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蘇軾還有《屈原廟賦》對屈原之死也深表理解。

對《昭明文選》宋人有不同看法。蘇軾《題文選》批評《文選》“編次無法,去取失當……乃小兒強作解事者也”。蘇軾對《文選》的批評,並不為宋人所完全認可,張戒《歲寒堂詩話》認為蕭統“所失雖多”,但所得亦“不少”。因此,在蘇軾後,宋人仍很重視《文選》。宣和年間無名氏曾仿《文選》,編成《宋文選》三十二卷。尤袤曾校刻《文選》:“尤公博極群書,今親為讎校,有補學者。”可見即使在蘇軾批評《文選》後,《文選》仍是宋人學習的典範。

陶潛詩自然質樸,富有抒情色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歷代詩人所推崇。宋人在創作上學陶者更多,蘇軾甚至盡和陶詩,對陶詩的評論也比唐人深刻得多。蘇軾最欣賞陶詩的感情真摯,其《和陶飲酒》雲:“道喪士失己,出語輒不情。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淵明獨清真,談笑得此生。身如受風竹,掩冉眾葉驚。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朱子語類》對陶詩也有不少中肯的評價:“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來。”

宋人對李白集也作了很多蒐集整理工作,宋初樂史所裒集的《李翰林集》,凡七百七十六篇。宋敏求後又多次輯佚,所得“無慮千篇。沿舊目而厘正其匯次,使各相從。以別集附於後,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二十卷。”曾鞏在京師編校史館書籍時,曾校正考次李白詩先後,作《李白詩集後序》,稱“餘得其書,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可見宋人對李白詩的輯佚、編年都下了很大功夫。

偉大詩人杜甫不僅在政治上終生潦倒,始終未能實現他那“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願;而且在文學上,也很少得到同時代人的應有重視。杜甫臨死前一年在《南征》詩中沉痛哀嘆道:“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即使在他死後,在樊晃、元稹、白居易、韓愈高度評價杜詩後,其詩仍不甚被唐人重視。北宋前期,杜甫仍被楊億譏為“村夫子”。真正普遍重視杜詩是在北宋中葉以後,他們廣泛蒐集、研究杜詩,而江西詩派更把杜甫作為自己的祖師爺。蘇舜欽編有《老杜別集》。王洙編有《杜工部集》,無論收詩總數、古近體篇數以及“賦筆雜著”的篇數都與今存杜集接近。後王琪又在王洙本基礎上,參照“古今諸集”,作了修訂,這一王琪鏤版本就成了後世所有杜集的祖本。今天我們還能讀到一千四百多首杜詩,應該感謝他們。宋代杜詩的注家很多,當時號稱有千家注杜。為了做到知人論世,不少宋人又為杜甫作年譜,為杜詩編年。評點杜詩較著名的是劉辰翁。宋人對杜詩的註釋、編年、分類、評點,充分說明了宋人對杜詩研習之深,這在唐代是見不到的。

宋人十分推崇韓愈,北宋古文革新就以韓愈為旗幟。錢鍾書《談藝錄》認為:“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在北宋中葉以前卻很難找到韓文,其後韓文大行於世。宋人還為韓集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文讜注韓集“積二十年之久”。方崧卿嘗校正《韓昌黎文集》,著有《韓集舉正》、《韓文公年表》。朱熹著有《韓文考異》,還選《昌黎文粹》。

宋代古文革新的另一旗幟為柳宗元。柳開“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指韓),字紹先(指柳)”。穆修晚年得柳宗元集,募工鏤板,在京城相國寺擺攤賣書。宋人曾多次刻印柳集,沈晦、常子正、嚴有翼、張敦頤都曾校正刊刻柳集,訂正達數千餘處。此外還有《韓柳音釋》、《柳文切正》、《柳文音義》之類的專著。

宋初蒐集李商隱詩文者,一為《文苑英華》的編者,李商隱《樊南甲乙稿》早已失傳,今所存者,乃從《文苑英華》錄出;二為錢若水,得李商隱詩“四百馀首”;三為楊億,得“五百八十二首”,這已與今存李詩相近。沒有他們的努力,今天我們就很難讀到這樣多的李商隱詩文。

李賀辭尚奇詭,宋代也有一些詩人效其體,範浚有《春融融效李長吉體》。薛季宣曾刊刻李賀集,有《李長吉詩集序》,謂宋代流傳的李賀詩有蜀本、會稽姚氏本、宣城本,並對李的人品和詩品給了很高的評價。趙衍《有重刊李長吉詩》,稱“長吉一出,會古今奇語而臣妾之。”宋末劉辰翁評點諸家集,亦含李賀詩。

《太平廣記》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型小說總集,北宋李昉等編輯。

《太平廣記》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型小說總集,北宋李昉等編輯。

秋聲賦意圖青瓦白屋,瘦木飄搖,霜天漸晚,遠峰朦朧,一派秋意蕭瑟的景象。圖中所表現的正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名篇《秋聲賦》的意境。

秋聲賦意圖青瓦白屋,瘦木飄搖,霜天漸晚,遠峰朦朧,一派秋意蕭瑟的景象。圖中所表現的正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名篇《秋聲賦》的意境。

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

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



最近更新在 週日, 27 十一月 2011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