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 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 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文章索引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歐美地區收藏中國書法的情況
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美國的中國書法創作情況簡介
漢字文化圈的一些研究情況
所有頁面

(2)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歐洲的中國書法研究,以德國為重鎮。海德堡大學的雷德侯教授對中國書法一直很重視。他的博士論文為《清代的篆書》,其另一本重要的著作為《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他還有一些論述中國書法的單篇論文,其中有兩篇被譯成中文。柏林東方博物館的館長Adele Schlombs的博士論文是《懷素及中國書法中的狂草的誕生》(德國的博士論文一般都出版)。若干年前,台灣的戴麗卿小姐在德國以於右任先生的書法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在法國,華裔學者熊秉明先生有關於草聖張旭的法文專著,他的中文著作《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對傳統書論進行分類,作了體系建構的工作,加上文字優美,和八十年代美學熱、文化熱中的中國書學界十分合拍,發表後,在大陸書學界受到熱烈歡迎。瑞士學者Jean Francois Billeter的英文著作《中國的書寫藝術》,在介紹中國書法藝術時,把西方藝術作為參照,寫得甚是生動,是一本很適宜於西方讀者的書籍。

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以美國最為蓬勃,自七十年代以來有過多次中國書法展覽,近年來研究中國書法的學者的人數也有所增長。展出目錄一直是歐美藝術史界的一種重要著述方式,它的好處是能比較快地反映新的學術成果(美大學出版社審核和出版學術著作的周期較長)和發表未曾發表過的藝術作品,同時因在展出期間出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 1971年,曾佑和女士在美國費城舉辦了歐美第一個大型的中國書法展,同時出版展覽目錄《中國書法》,比較全面地向西方介紹中國書法。 1977年,當時執教耶魯大學藝術史系的傅申先生主持了“筆有千秋業”的書法展。此展比之曾女士的展覽更具研究性,其展覽目錄《海外書跡研究》至今在歐美仍被書法研究者、收藏者作為重要的參考讀物。在展覽的同時,舉辦了在西方的第一個中國書法學術研討會,提高了藝術史學界對書法研究的重視。 1999年3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舉辦的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也出版了由韓文彬(Robert E.Harrist,Jr.)、方聞等多位學者編寫的四百五十頁的大部頭研究圖錄,收有論文《中國書法的理論和實踐》、《王羲之與中國書法文化》、《書法與宗教》、《明代蘇州地區的書法》、《晚明書法中的奇》、《中國尺牘的私人性與公眾性》、《中國書法與建築》等。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開幕時,還舉辦了中國書法史討論會,出版了討論會論文集。這樣的研究型的圖錄目前在大陸還很少。今後大陸可以藉鑑歐美(以及港台和日本)的經驗,籌辦專題書法展覽,並出版研究圖錄,向外界披露博物館的藏品和研究成果。

博士論文是美國中國書法專題研究的主要著述方式。在目前已經完成的關於書法的博士論文中以普林斯頓大學為最多。普林斯頓大學能成為研究中國書法的重鎮是和方聞先生分不開的。該校藝術史系的方聞教授是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的侄子李健的入室弟子,對中國書法史一直有興趣。自從六十年代方聞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後,他就一直積極在美國推動中國書法的研究。由於該校的中國書法收藏(包括私人寄藏)在全世界的大學美術館中首屈一指,所以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書法研究,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原作。令人多少有些遺憾的是,方聞先生在前幾年退休了,接替他的教授雖然對書法有一定的興趣,但畢竟不是專家。今後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培養以中國書法為題的博士了。不過,差可告慰的是,方先生的學生、目前執教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文彬教授對書法很有興趣,目前他的兩名學生計劃以書法為題寫博士論文。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美國完成的博士論文有:傅申,《黃庭堅的書法及其贈張大同卷——一件流放中書寫的傑作》(普林斯頓大學,1976),Christian F. Murck,《祝允明和蘇州地區對文化的承諾》(普林斯頓大學,1978),SteveJ.Goldberg,《初唐的宮廷書法》(密歇根大學,1981),王妙蓮,《鮮于樞的書法及其1299所書〈御史箴〉卷》(普林斯頓大學,1983),Amy McNair,《中國書法風格中的政治性:顏真卿和宋代文人》(芝加哥大學, 1989),朱惠良,《鍾繇傳統:宋代書法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普林斯頓大學,1990),Adriana G. Proser,《道德的象徵:漢代中國的書法和官吏》(哥倫比亞大學, 1995),白謙慎,《傅山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變遷》(耶魯大學,1996),王柏華,《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寒食帖〉》(哥倫比亞大學,1997),Alan Gordon Atkinson ,《按九曲度新聲——王鐸的藝術與生平》(堪薩斯大學,1997),張以國,《王鐸草書線條的意義》(哥倫比亞大學,2001),盧慧紋,《一種新的皇朝書風——北魏洛陽地區石刻書法研究》(普林斯頓大學,2003)。還有一些博士論文雖非專門討論書法,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卻是中國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或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因此對研究書法史也很有價值,如金紅男的〈周亮工及其《讀畫錄》——十七世紀中國的讚助人、批評家與畫家〉(耶魯大學,1985)和李慧聞的(Celia Carrington Riely),〈董其昌生平(1555—1636):政治和藝術的交互影響〉(哈佛大學,1995)等。美國的許多博士論文並不由出版社出版(這點和德國不同),要利用這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向密歇根的博士論文複製中心郵購,所以對學術界來說還是比較方便的。

從九十年代後期以來,在美國有三本關於中國書法的專著出版,即Peter C. Sturman(石慢)的《米芾——北宋的書法風格與藝術》(耶魯大學出版社,1997),Amy McNair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成的《心正筆正: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一書(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8),及我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我的書已經被譯成中文,2004年12月由台北石頭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大概在明年底由三聯書店出版。目前任教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文彬正在寫作關於中國的摩崖書法的專著,書名暫定為《閱讀山巒》。

在通論式的著作中,早期的有蔣彝先生的《中國書法》(最先在英國出版,修訂本1973由哈佛大學出版),此書的特點是通俗生動、文筆流暢,至今依然為許多學校作為中國書法課的基本教材。近年來,居住在紐約的張隆延先生和洋弟子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了《中國書法四千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0)。居住在夏威夷的曾佑和女士在1993年出版了《中國書法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從我在上面列舉的博士論文和書籍,不難看出,西方既有的學術機制鼓勵專題性的研究。有學術特點和風格的單篇論文和專書在高校專任教員的評審制度中佔重要的因素。相比之下,綜合他人研究成果的教科書或面面俱到、四平八穩、無獨特建樹的通論則得分很少。這種體制無疑鼓勵學者們從事具有原創性的專題研究。因此,西方從事中國書法史研究的人員雖不多,但概論式的著作所佔比例並不是很大。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9 十一月 2011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