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文章索引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歐美地區收藏中國書法的情況
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美國的中國書法創作情況簡介
漢字文化圈的一些研究情況
所有頁面

白謙慎-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

編者按:此文為白謙慎先生於2004年7月在東北長春作出的關於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的演講。當時他意識到一些已有很好功力和相當成就的書法家們,與國內一些重要的展覽的取捨標準發生轉變、自己審美趣味和展覽評委的審美取向出現不和諧時所產生的疑惑和不自信,使他感受很深。他認為:(1)如果一個年輕的書法家以展覽來判斷和調整自己的趣味的話,那麼他還會一直困惑下去,除非他對展覽不感興趣或不那麼感興趣,或是哪天他也當上了評委。 (2)當我們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還是回到最基本的經典去,諸如二王、《九成宮》、《多寶塔》這樣的經典。在日復一日的溫故知新中,在看似無所進步的重複勞動中,等待蛻變,等待突破。當然,這需要耐心。

以下為白謙慎先生關於中國書法海外研究簡介的演講內容:


今天很榮幸有機會能在這里和東北的同道們聚會。這次到來,是為我的第二本英文著作,關於清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吳大瀓的。他曾被清政府派到吉林勘查中俄邊界,在吉林留下了一些藝術作品。我今天所要講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歐美地區收藏中國書法的情況;(2)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3)美國的中國書法創作情況;(4)漢字文化圈的書法研究情況。

(1)歐美地區收藏中國書法狀況

二十多年前,傅申先生在其與日本學者中田勇次郎先生合編的《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一書的序說中,曾簡略地回顧了歐美收藏中國書法的歷史。傅申先生指出,在歐美的中國藝術收藏和研究中,以書法最為遲緩,這和文字上的障礙以及西方沒有可對應的藝術有關。西方也有書法(calligraphy)這門藝術,但一般視為一種工藝,社會和文化的地位不高,在藝術成就方面也遠不可和中國書法相提並論。

歐洲私人收藏中國書法的情況不太清楚,零星的收藏總是有的。有時,我們能從歐洲的一些文物拍賣目錄上看到書法作品,但迄今沒有聽說過大的收藏家。不過,敦煌文獻發現後,一些西方探險家和學者曾到敦煌獲取大量的敦煌卷子。許多的敦煌卷子後被捐贈給博物館和圖書館。目前英國、法國、俄國的一些文化機構藏有大批的敦煌卷子。如果我們把這些敦煌文書作為古代書法作品來看待的話,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此外,歐洲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商周青銅器,有些有銘文,也可視為書法資源。英國一個駐華的外交官(Gordon Barrass),喜歡中國書法,在中國任職期間,拜訪了不少當代的書法家,收集了不少當代的書法作品。前兩年,他把作品捐給了大英博物館,並舉辦了一個當代中國書法展覽,還出版了一本二百八十多頁的彩色展覽目錄。展覽期間,舉辦了一個學術討論會。中國的一些前衛的書法家和評論家如王南溟、張強等參加了會議。

美國的收藏家最初也是跟著歐洲同行走的,最早收藏的中國藝術品也是器物,如瓷器、漆器、青銅器等。對中國繪畫的興趣也比書法來得早得多。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收藏家有意識地收藏中國書法。如今美國的中國書法的私人收藏相當活躍。美國收藏中國書法最早的大收藏家是顧洛阜(John Crawford,齋名漢光閣)。顧洛阜是個文物商,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收進了許多重要的中國書法作品,如黃庭堅的草書手捲《廉頗與藺相如傳》,米芾重要的早期作品《吳江舟中詩》 ,以及耶律楚材的一個詩卷。此外,顧洛阜還藏有一些宋人的扇面,其中有一些是書法扇面。他的收藏中還有明人如董其昌、張瑞圖、王鐸的作品。根據他的遺囑,這些作品在他身後都捐給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法收藏的核心。

私人收藏家中,以艾略特先生(John Elliott)的收藏最多也最好。艾略特出生於美國一個世家,本人從事金融、股票等生意。艾略特先生早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專業為中世紀史。在校期間,曾選修中亞史、阿拉伯語、和中國藝術史。艾略特先生對酷愛藝術,收藏中國、日本、非洲、南美洲的藝術和歐洲的早期鐵器。在他的收藏中,以中國藝術最為著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艾略特先生成為亞洲以外首屈一指的中國書畫收藏家。在他收藏的近一百件中國書法作品中(其中裝裱成十大函的數百通明清人信札只作幾件計),不乏赫赫名跡。其中有歐美唯一的唐摹本王羲之書法《行穰帖》,黃庭堅行書《贈張大同卷》,米芾《留簡》、《歲豐》、《逃暑》三札,趙孟(Fu)楷書《妙嚴寺記》等。還有許多明清書法的精品。這些藝術品在艾略特先生生前,基本上都寄藏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該館經常展出這些藝術品,使學者和愛好中國書法的人們可以有機會研究和觀賞這些作品。根據艾略特先生的遺囑,在他去世後,他的書畫收藏已全部贈給了他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

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是中國文物界所熟悉的名字。他是一位住在紐約的收藏家兼文物商,在歐美的文物界很有影響,和中國的文物界有很深的關係。他收藏的東西主要為中國器物,但也有中國書畫。在書法的收藏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碑拓。文物出版社曾出版《安思遠藏善本碑帖選》。其中《淳化閣帖》已為上海博物館購藏。安思遠還藏有一批敦煌寫經卷子,有些是極為珍貴的文獻。他原先還藏有不少近現代名人書法,幾年前全部捐給了在華盛頓的佛利爾美術館。

美國另外一個對中國書法很有興趣的收藏家是住在紐約的路思客先生(Christopher H. Luce)。路先生現為路思基金會董事會主任,他的祖父是美國新聞鉅子路思義先生(Henry Luce,1898—1967)。路思義先生為傳教士之子,出生在中國山東蓬萊,在煙台接受小學教育後,返美上中學、大學,後創辦新聞界著名的時代公司,該公司曾出版多種雜誌,包括著名的《時代》周刊和《生活》周刊,並創辦了路思基金會。路思客先生的中國情懷應有家庭的淵源。他從1978年開始收藏中國和日本書畫,在他收藏的中國古代書法中,最早為元代的書法,但在數量上以明清書法居多,如吳門書家文徵明、唐寅、陳淳、文彭、王問、週天球以及晚明書家董其昌和陳繼儒等的作品。

我想在這裡再介紹一個頗有特點的收藏,這就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觀鷺園的收藏。園主為一對很有修養的美國夫婦。觀鷺園除了收藏少數西方藝術品和早期的中國器物外,主要為十七世紀的中國藝術品。藏品涵蓋甚廣,有版畫、印章、書畫、瓷器,而尤以書畫和瓷器著稱。書畫中有董其昌、米萬鍾、黃道周、王鐸、蕭雲從、周亮工、龔賢等的作品。特別是圍繞著周亮工這樣一位清初的文人來收藏。周亮工在清初文壇是一極有影響的人物,和周亮工同時代的河北學者申涵光曾以平生未見滄海和無緣得識周亮工為憾,週在當代人中的聲譽,由此可見一斑。周亮工的《讀畫錄》和《印人傳》等著作,也為今日治藝術史的學者所重視。觀鷺園主除了收藏周亮工本人的書法作品外,還收藏各方面和周亮工相關的藝術品,如周的好友胡玉昆的繪畫,張大風的書法,胡正言刊行的著作等。這對於研究周亮工和十七世紀南京的文化藝術圈有重要的意義。觀鷺園收藏的瓷器,也是被稱為“轉型器”的瓷器,是十七世紀景德鎮生產的一種瓷器。這種瓷器上常有許多文字,也是研究十七世紀書法的資料。

以上講的都是比較大的美國收藏家。小的收藏家還有不少,在此不能一一列舉。在美國還有不少華裔收藏家。美國老一輩的華人中,有不少四十年代或五十年代初就到美國了。其中不少出身世家,家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收藏。比如說我曾向國內介紹過的長期在耶魯大學教書法的張充和女士,是晚清高官張樹聲的後人,家中有數量不多的舊字畫。原先在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工作的劉先女士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貴池劉世珩的後人,其母親的舅舅是沈曾植,家中有沈曾植的作品。不過,比較著名的老一輩華人收藏家,著名者是翁萬戈先生、王季遷先生、王方宇先生和王南屏先生。

翁萬戈先生是翁同龢的五世孫,也是美國著名的華人社會活動家,八十年代曾任對中美文化起過積極推進作用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的主席。翁先生於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次年,中日戰爭爆發,上海很快淪陷。為了能完成學業,翁先生於1938年赴美在以工程著稱的普渡大學留學,並獲該校工程學學士和碩士。從四十年代初起,翁先生開始了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工作,數十年來,翁先生參與拍攝和獨立製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向西方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中國佛教》一片(1972)曾在1973年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獲金獎。

翁先生的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精品也多。 《藝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曾有專集選其精萃予以介紹。書法中的唐開元年間精寫本《靈飛六甲經》(世稱《靈飛經》四十三行本),是翁氏家藏書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現已轉讓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一作品在晚明被發現後,被摹刻入石,後在清代又被多次翻刻,對清代小楷書法有很大的影響。而翁藏四十三行本則為各種拓本的祖本墨跡,在唐人寫經中也堪稱精美者,對研究唐代寫經,墨跡和拓本之間的關係均有重要的價值。此外還有文徵明家書卷、董其昌書法、黃道周書札捲和等明清名人書法。翁同龢也是晚清重要的書法家。翁萬戈先生藏翁同龢墨跡很多。他還藏有翁同龢自用印約四十餘方。翁先生所藏的印章中有不少出自清末著名篆刻家(如吳昌碩、金城、王冰鐵等)刀下,印石也相當精美。

王方宇先生193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教育系。 1944年負笈美國,194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先後在耶魯大學和西東大學任教,並曾任西東大學亞洲學系系主任。他在學術方面的成就,主要在漢語教學和八大山人的研究方面。王方宇先生也是一位在海內外都有影響的收藏家。他自五十年代從張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後,就一直用心地收藏八大山人的書畫。他的藏品中最重要的也便是幾十件八大山人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八大山人的書法。王方宇先生去世後,其子王少方先生根據父親的遺囑,將王方宇先生生前所藏八大山人畫作最精華的部分捐贈給了佛利爾美術館,書法部分也由該館購藏。

王南屏先生1924年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在上海長大。十六歲時入無錫國專學習哲學,兩年後轉往上海復旦大學攻讀國文。二十歲時同時獲無錫國專和復旦大學的學位。還在大學讀書期間,王南屏先生就開始在著名書法家、鑑賞家葉恭綽先生的指導下收藏書畫,並得到大收藏家龐萊臣的指點。 1949年後,王先生遷居香港,在那裡繼續收藏中國書畫,並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收藏組織敏求精舍的會員。王先生晚年定居美國,1985年去世。王南屏先生的齋號為玉齋。玉齋收藏的書法中,不乏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其中不少原為玉齋收藏的書法精品現已為中國大陸和海外一些重要的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王安石書《楞嚴經卷》,米芾書《向太后挽詞》等。收藏中數量最多的還是明清書法。近年來,王先生的子女已將部分收藏轉讓,但手中尚有部分收藏。他的一個兒子離我教書的波士頓大學不算太遠,有時我帶研究生去觀賞他的藏品,作為教學的一個內容。

近年來比較活躍的華人收藏家,要數住在美國東部新澤西州的林秀懷先生。林先生是香港人,目前在美國從事汽車貿易工作。他本人酷愛書畫,他的收藏中有不少明清書法的精品。其中一件宋克書抄錄的《蘭亭十三跋》,寫在精美的高麗箋上,十分精彩。林先生不但是目前美國華人中的重要收藏家,也是中國藝術研究的重要贊助人,經常贊助中國藝術的展覽和學術討論會。

以上講的都是私人收藏家。前面已經提到,一些私人的收藏家已經把自己的收藏捐給了博物館。目前,收藏中國書法比較多的博物館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佛利爾美術館。佛利爾美術館值得一提。佛利爾美術館雖是佛利爾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捐贈的,但現在是美國國立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1979年傅申先生出任該館中國藝術部主任,開始為該館系統地收藏中國書法。九十年代中期傅申先生離開佛利爾美術館後,接替他的張子寧先生也十分重視書法,在他的努力下,佛利爾美術館先後爭取到了王方宇先生收藏八大山人書法的捐贈和安思遠捐贈的中國近現代書法。此外還收到了一些印章。

美國其它一些博物館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中國書法收藏。數年前,我到堪薩斯城的納爾遜博物館參觀,該館的亞洲部主任楊曉能先生讓我看了葉公超先生後人寄藏的書法作品,其中有傳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和另一本米芾的《多景樓詩》(一般認為上海博物館所藏為真跡)。此外,收藏中國拓片最多的是在芝加哥的Field博物館。哈佛大學等重要的大學也收藏數量可觀的拓片,但大多沒有整理和編目,使用不夠方便。美國一些大的圖書館如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圖書館等還藏有一些中國印譜。

美國是歐美收藏和研究中國古畫的重鎮,很多古畫後有題跋,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書法的資料。研究書法史的學者應予以重視。


(2)歐美地區研究中國書法的情況

歐洲的中國書法研究,以德國為重鎮。海德堡大學的雷德侯教授對中國書法一直很重視。他的博士論文為《清代的篆書》,其另一本重要的著作為《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他還有一些論述中國書法的單篇論文,其中有兩篇被譯成中文。柏林東方博物館的館長Adele Schlombs的博士論文是《懷素及中國書法中的狂草的誕生》(德國的博士論文一般都出版)。若干年前,台灣的戴麗卿小姐在德國以於右任先生的書法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在法國,華裔學者熊秉明先生有關於草聖張旭的法文專著,他的中文著作《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對傳統書論進行分類,作了體系建構的工作,加上文字優美,和八十年代美學熱、文化熱中的中國書學界十分合拍,發表後,在大陸書學界受到熱烈歡迎。瑞士學者Jean Francois Billeter的英文著作《中國的書寫藝術》,在介紹中國書法藝術時,把西方藝術作為參照,寫得甚是生動,是一本很適宜於西方讀者的書籍。

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以美國最為蓬勃,自七十年代以來有過多次中國書法展覽,近年來研究中國書法的學者的人數也有所增長。展出目錄一直是歐美藝術史界的一種重要著述方式,它的好處是能比較快地反映新的學術成果(美大學出版社審核和出版學術著作的周期較長)和發表未曾發表過的藝術作品,同時因在展出期間出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 1971年,曾佑和女士在美國費城舉辦了歐美第一個大型的中國書法展,同時出版展覽目錄《中國書法》,比較全面地向西方介紹中國書法。 1977年,當時執教耶魯大學藝術史系的傅申先生主持了“筆有千秋業”的書法展。此展比之曾女士的展覽更具研究性,其展覽目錄《海外書跡研究》至今在歐美仍被書法研究者、收藏者作為重要的參考讀物。在展覽的同時,舉辦了在西方的第一個中國書法學術研討會,提高了藝術史學界對書法研究的重視。 1999年3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舉辦的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也出版了由韓文彬(Robert E.Harrist,Jr.)、方聞等多位學者編寫的四百五十頁的大部頭研究圖錄,收有論文《中國書法的理論和實踐》、《王羲之與中國書法文化》、《書法與宗教》、《明代蘇州地區的書法》、《晚明書法中的奇》、《中國尺牘的私人性與公眾性》、《中國書法與建築》等。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開幕時,還舉辦了中國書法史討論會,出版了討論會論文集。這樣的研究型的圖錄目前在大陸還很少。今後大陸可以藉鑑歐美(以及港台和日本)的經驗,籌辦專題書法展覽,並出版研究圖錄,向外界披露博物館的藏品和研究成果。

博士論文是美國中國書法專題研究的主要著述方式。在目前已經完成的關於書法的博士論文中以普林斯頓大學為最多。普林斯頓大學能成為研究中國書法的重鎮是和方聞先生分不開的。該校藝術史系的方聞教授是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的侄子李健的入室弟子,對中國書法史一直有興趣。自從六十年代方聞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後,他就一直積極在美國推動中國書法的研究。由於該校的中國書法收藏(包括私人寄藏)在全世界的大學美術館中首屈一指,所以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書法研究,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原作。令人多少有些遺憾的是,方聞先生在前幾年退休了,接替他的教授雖然對書法有一定的興趣,但畢竟不是專家。今後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培養以中國書法為題的博士了。不過,差可告慰的是,方先生的學生、目前執教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文彬教授對書法很有興趣,目前他的兩名學生計劃以書法為題寫博士論文。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美國完成的博士論文有:傅申,《黃庭堅的書法及其贈張大同卷——一件流放中書寫的傑作》(普林斯頓大學,1976),Christian F. Murck,《祝允明和蘇州地區對文化的承諾》(普林斯頓大學,1978),SteveJ.Goldberg,《初唐的宮廷書法》(密歇根大學,1981),王妙蓮,《鮮于樞的書法及其1299所書〈御史箴〉卷》(普林斯頓大學,1983),Amy McNair,《中國書法風格中的政治性:顏真卿和宋代文人》(芝加哥大學, 1989),朱惠良,《鍾繇傳統:宋代書法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普林斯頓大學,1990),Adriana G. Proser,《道德的象徵:漢代中國的書法和官吏》(哥倫比亞大學, 1995),白謙慎,《傅山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變遷》(耶魯大學,1996),王柏華,《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寒食帖〉》(哥倫比亞大學,1997),Alan Gordon Atkinson ,《按九曲度新聲——王鐸的藝術與生平》(堪薩斯大學,1997),張以國,《王鐸草書線條的意義》(哥倫比亞大學,2001),盧慧紋,《一種新的皇朝書風——北魏洛陽地區石刻書法研究》(普林斯頓大學,2003)。還有一些博士論文雖非專門討論書法,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卻是中國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或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因此對研究書法史也很有價值,如金紅男的〈周亮工及其《讀畫錄》——十七世紀中國的讚助人、批評家與畫家〉(耶魯大學,1985)和李慧聞的(Celia Carrington Riely),〈董其昌生平(1555—1636):政治和藝術的交互影響〉(哈佛大學,1995)等。美國的許多博士論文並不由出版社出版(這點和德國不同),要利用這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向密歇根的博士論文複製中心郵購,所以對學術界來說還是比較方便的。

從九十年代後期以來,在美國有三本關於中國書法的專著出版,即Peter C. Sturman(石慢)的《米芾——北宋的書法風格與藝術》(耶魯大學出版社,1997),Amy McNair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成的《心正筆正: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一書(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8),及我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我的書已經被譯成中文,2004年12月由台北石頭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大概在明年底由三聯書店出版。目前任教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文彬正在寫作關於中國的摩崖書法的專著,書名暫定為《閱讀山巒》。

在通論式的著作中,早期的有蔣彝先生的《中國書法》(最先在英國出版,修訂本1973由哈佛大學出版),此書的特點是通俗生動、文筆流暢,至今依然為許多學校作為中國書法課的基本教材。近年來,居住在紐約的張隆延先生和洋弟子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了《中國書法四千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0)。居住在夏威夷的曾佑和女士在1993年出版了《中國書法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從我在上面列舉的博士論文和書籍,不難看出,西方既有的學術機制鼓勵專題性的研究。有學術特點和風格的單篇論文和專書在高校專任教員的評審制度中佔重要的因素。相比之下,綜合他人研究成果的教科書或面面俱到、四平八穩、無獨特建樹的通論則得分很少。這種體制無疑鼓勵學者們從事具有原創性的專題研究。因此,西方從事中國書法史研究的人員雖不多,但概論式的著作所佔比例並不是很大。


(3)美國的中國書法創作情況簡介

中國書法的創作在美國自然以華人為主。在各個大城市的唐人街(也稱中國城),都有一些書法家。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前,在美的華人書法家有1949年以前就移民美國的老一輩華人,如張充和、王方宇等,也有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的,如傅申先生的老師、住在紐約的張隆延先生,是南京人,曾從胡小石先生學書,書法也是追隨胡先生的風格,1949年去了台灣,後從台灣到了美國。曾長期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的張充和女士是沈尹默先生的弟子,1949年隨其丈夫德裔學者傅漢思移居美國。張充和正草行隸皆擅,尤以小楷清雅絕俗,極為難得。今年我在北京和蘇州為她辦了個書畫展,反響不錯。

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更準確地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有不少大陸的書法家移民到了日本、歐洲、澳洲和美國。其中上海的移民比較多,如原來陳巨來先生的學生徐云叔(現主要在香港生活)、篆刻家吳子建等。八十年代初,團中央和全國學聯曾舉辦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許多得獎者現在都是中國書壇的重要人物。當時參加比賽並得獎現在在美國的有天津醫學院的崔寒柏和我。此外,擅長和喜愛書法的不少。我曾在波士頓唐人街見過一位六七十歲的書法家的作品,寫得很好。老先生在國內是汕頭書協的,在全國范圍內並沒有什麼名氣,但比許多名家寫得好。這也說明,各地都有藏龍臥虎。

在美國各地也還有一些的華人書法組織,其中多在華人聚居的地方,如紐約、洛杉磯等地。紐約原有美洲中華書法學會,多是老一輩的華人書家,華盛頓有華盛頓特區中國書法觀摩會。洛杉磯有蘭亭筆會。我所在的波士頓也有書法組織。但統一的活動不多。

美國中小型的書法展很多,最早的中國當代書法展,是我於1990年在我當時留學的羅格斯大學與人合辦的當代中國書法篆刻展。 1998年,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的張以國籌辦了一個當代中國書法展,並出版了一個展覽圖錄。 1992年,我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籌辦了西方第一個中國篆刻展。次年,郭繼生在紐約的華美協進社也籌辦了篆刻展,並出版了展覽目錄,舉辦了一個篆刻研討會。

有些是華人書法家和亞裔書法家還有美國的書法家一起辦展覽。如我有兩個美國朋友喜愛書法並創作書法。一位是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Richmond 大學教亞洲藝術的Stephen Addiss 教授,他的專業是日本藝術,喜歡過中國文人式的生活,平時收藏中日書法,還喜歡燒陶瓷,寫書法,畫蘭竹,刻印,作品很有意趣。他辦過多次的書畫展。另一位朋友是薄英(Ian Boyden),目前是美國Whitman 學院美術館主任。薄英是耶魯大學的中國藝術史碩士,曾在中國留學,師從華人德。他喜歡寫中國書法,刻印,畫畫,還喜歡刻碑,拓拓片,藝術感覺極好,東西很有意思。我總希望有一天他能到中國去辦個展,讓國內的同道看看他的嘗試。這樣的美國文人還會有一些,但很難一一統計。

 


 

(4)漢字文化圈的一些研究情況

中國大陸以外,日本是書法的重鎮。練習書法的人在總人口的比例高於中國。由於近年來中日兩國書法家和學者的互訪,國內對日本書壇情況以有較多的了解。我在這裡不置喙。我所要說的是,就創作而言,二十世紀以來,亞洲漢字文化圈的漢字書法創作水平的評估,應有一個更大的考慮範圍。比如有些在大陸被認為是創新的東西,在觀念上其實並不具備原創性,因為日本的一些書法家早就嘗試過了,而且可能做得更好。在行書和草書方面,日本的書法有很多值得我們虛心學習、認真借鑒的地方。至於說到學術研究,日本學者的學術態度總的來說是十分嚴謹的,而且研究漢學的歷史長,人數多,重要的學術成果也很多,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至今不能為中國大陸的學者所熟悉和利用,是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情。日本學者是極為重視資料工作的,他們對中國的研究出版情況都是竭盡全力地收集,並及時出版,使得學界能共享一些訊息資源。我手邊有日本中國書法史權威杉村邦彥先生主編的《中國書法史學習者入門》一書,其中分歷史時期和專業領域來介紹書法研究的情況,在每一章節中都有概觀、研究史概要、資料解說三部分。這後兩部分很重要,研究史概要是告訴我們學者們已經作了那些工作,資料解說則告訴一些基本的資料。由於此書的對像是大學生,它的資料解說還顯簡略,要做更深入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但不失為一本好的入門書。日本學者喜歡編論文、專著的出版索引,他們對中國大陸、台灣、歐美的研究情況都很熟悉。杉村邦彥先生主編的書也能反映出這點。此外,杉村邦彥先生主編的《書論》雜誌,也是書學研究領域的一本十分重要也聲譽很好的專業刊物。

香港的書法研究,除了老一輩的學者饒宗頤先生以外,中年的學者有李潤桓和莫家良等。他們目前在進行的中國古代的刻帖研究,都是很大也很重要的學術項目。莫家良先生是牛津大學的博士,對宋元書法有很深入的研究,目前他也在帶幾位書法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台灣的一些大學的中文系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以書法為題作學位論文,已有多年的歷史了。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大學的藝術史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成立,目前有四位專任的教授,一位教古代器物,一位教陶瓷史,一位教書法史,一位教繪畫史。此外,還有一些校外的兼職教授,師資力量是很強的。加上到台北故宮看展覽方便,一些私人藏家對研究者也比較開放,研究的條件是十分優越的。大多數學生英語過關,有些日語也具備閱讀能力,所以對海外的漢學和藝術史研究成果也有相當的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傅申先生回到台灣,在台大藝術史研究所任教,由於他的聲望,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的不少學生都以書法為學位論文,而且總體的水準很好。我最近讀了兩篇傅申先生指導的碩士論文,一篇是何炎泉的《張瑞圖之歷史形象與書跡》(2003年),一篇是劉洋名的《笪重光(1623-1692)及京口地區的收藏與書風研究》(2004年)。這兩篇論文都寫得很好。資料收集的很齊全(原始資料和學者已發表和尚未發表的研究成果),分析的也很細緻。比如說劉洋名的論文,附有笪重光和其它清初京口和揚州地區收藏家的書法收藏的幾個表,這些表中的資料都是從大量的書畫著錄、圖錄、拍賣目錄等輯錄出來的。許多古代書法作品並沒有標明是誰的藏品,需要論文的撰寫者從題跋和收藏印中去尋找線索。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的學習時間最少是三年,不少學生三年完成不了論文,常需要四年。這是訓練的絕對時間。他們的論文也反映了大陸的人們常用的一個詞“含金量高”。

以學術條件而論,台灣的研究生的條件比大陸的要好。除了大陸出版的書籍基本都能見到外,學生們還能閱讀日文和英文的學術著作。目前大陸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在入學前和入學後,都要花很多精力修外語。博士生第二年要寫開題報告,選擇論文題,論文真正的寫作時間太短。而出了名的老師常常兼職太多,真正花在研究和教學上的時間太少。在有些地方,對研究生幾乎如放鴨子。不過,我所要指出的是,在叢文俊教授的領導下,目前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已經在大陸成為培養書法研究生的最重要的學術單位。學生選課、論文的選題、答辯都十分的嚴格。叢先生曾向我談起,有幾位學生的開題報告被他否決。這樣做,固然對學生的壓力會大些,但沒有些壓力,有時正常的教學計劃不能實現。

前不久我曾和傅申先生通過電話。他談起,目前大陸的藝術教育發展得很快,很多的學校和研究機構已經開始培養書法的博士和碩士,但是由於溝通不夠,他的學生很擔心,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上會出現重複。其實,台灣學者對大陸學術的熟悉程度是遠遠超過大陸學者對台灣的學術了解的。我曾和叢先生談起,大陸的學者們應該認真地關注台灣學者的學術成果,應設法建立聯繫渠道,交換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增進彼此的了解。這不但是一個溝通交流的問題,還有一個良性的競爭問題,通過交流訊息,是指導教授們和學生們都能了解到,目前誰的教育更有水平。

上面講的主要是台大。在台灣的師範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等許多大學也都有研究書法的論文。關心書法的學者也不少。如政治大學的林麗娥教授,長期關注大陸當代的書法狀況,多次到大陸各地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寫過一本專著《大陸文革後二十年書法藝術活動之研究(1977至1997)》,長達457頁,收錄的資料很多,對和書法相關的藝術現象、社會現像有十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中還專門有討論那些可供台灣書界和學術界參考的部分。比如說,林教授認為大陸的一些學術會議採取特約和公開徵集的方式,可供台灣參考(頁239)。書中還附有六個一覽表,如《大陸書法社團一覽表》(列一般類書法社團451個,其中包括香港的5個。教育類社團45個,硬筆類社團98個,篆刻類社團308個,理論類社團7個,綜合類社團179個。有的社團下還列出負責人姓名、社員人數和所辦刊物),《大陸書法研討會一覽表》,《大陸全國性書法比賽一覽表》,《大陸全國三大書法展覽一覽表》,《大陸全國性書法比賽徵稿啟事一覽表》,《書法刊物一覽表》。像這樣細緻的研究,是和多年來辛勤地收集資料的工作分不開的。返觀大陸,又有多少研究者如此認真地研究當代台灣書法呢?條件受到限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是否有想要認真地向台灣同道學習的心態是問題的另一方面。

台灣的私人收藏風氣很盛。做筆記本電腦的光達集團的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是目前國際上最活躍、也最有購買力的中國書畫收藏家,2004年1月我曾到他的坐落在桃園縣的辦公室觀看他的收藏的宋元書法,其中一件張即之的寫經冊,十分精彩,至今難忘。出版我的《傅山的世界》中文版的石頭出版社的社長陳啟德先生也收藏了許多精彩的古書畫,並曾出版大型圖錄《悅目》。陳先生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研究書畫的學術著作。最近正在出版《中國書法巨匠叢書》,印刷得十分精美。在台南的企業家石允文先生收藏了數千幅海派書畫家的作品,是目前收藏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中國書畫最重要的私人藏家之一。我因研究吳大瀓,曾拜訪過他並研究他的收藏。在台北的何國慶先生專門收藏清初、清末至五四時期名人書法的收藏家,收藏的信札尤多,他也曾到大陸展出他的收藏。他所創建的何創時書法文教基金會是目前兩岸唯一專門贊助書法研究的基金會,曾在1999年贊助過大陸滄浪書社在蘇州舉辦《蘭亭序》國際研討會,也曾贊助叢文俊先生的學術研究。

公立的博物館以台北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為最重要。故宮所藏中國古代法書巨跡不需要我在這裡一一介紹了。該院書畫處的何傳馨先生和原在故宮任職後從政的朱惠良女士都是主要研究書法的學者。除了一些綜合性的展覽和書畫展外,故宮書畫處近年來又舉辦了一些專題展,如董其昌的研究展,王寵的專題展覽,雲間書派的展覽等,出版了一些很好的圖錄。

台灣的一些真正的民間書法團體也不時地舉辦書法學術研討會。如中華書道學會在今年十月底舉辦了懷素《自敘帖》的研討會,書法教育學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每年都舉辦書法博士、碩士論文研討會。這些學會常邀請大陸的學者去台灣參加學術活動。

1949年,有許多書法家渡海到了台灣,他們在台灣的書壇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對台灣本地書法的歷史和現狀(包括日據時期的書法)越來越重視了。主要的學者有李郁周和麥風秋等。他們做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收集資料,包括口述歷史。

順便介紹一些經常發表書法論文的刊物:台北故宮辦的《故宮學術集刊》和《故宮文物月刊》,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辦的《美術史研究集刊》,還有中國書道學會辦的《中華書道》。台灣的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可以通過論文檢索系統查到。

我的介紹就到這里為止,疏漏的地方很多,僅供參考。最後提幾點建議:(1)歐美和港台的收藏界和研究界的關係很密切。我覺得無論是研究者還是書法創作者,都應注意公私收藏中的書法資源。 (2)研究資訊工作要做好。除了大陸各地的研究者之間應加強溝通外,對港台和海外的研究成果也應建立起溝通的渠道。要盡量了解學者們已經做了哪些工作。歐美的一些刊物定期報導博士論文的選題,是在校的研究生能及時了解到哪些題目已經作過或正在被人研究。 (3)由於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是一個很年輕的學科,空白很多,因此,整理出版有關書法的視覺資料與文獻,理清一個時代、一位書家的基本情況,並用通論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將某個時代、某種書法現象、某個書法家介紹給人們,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很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依然是書法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不過,在與此並行不悖的情況下,似也可以像歐美那樣,提倡比較深入的、有學術特色的專題研究。而專題研究的成果,也應及時被通論式的著述所吸收採納。

谢谢大家。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9 十一月 2011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