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文章索引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所有頁面

山西省左雲縣決定發展邊塞文化,挖掘、整理、保護、修復當地的邊塞文化遺產,開發利用邊塞文化資源,增強當地人們的文化意識,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文化產業,打造邊塞文化旅遊品牌,通過文化振興崛起,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把左雲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大縣,我覺得這些設想既富有建設性,同時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左雲發展邊塞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又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深入。在這裡我想結合此次參觀考察的所見所聞,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請領導和專家學者予以批評指正。

第一,邊塞文化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把鑰匙。

我們這裡所說的邊塞文化,實際上是指中國古代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在長期的交往、鬥爭和融合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遺產。中國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並存的國家,古代中國的各個民族、各個政權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在生產和鬥爭中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之間的發展歷程中,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區與北方的游牧文化區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中原農業文化區的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和自給自足的生活,安土重遷;而北方蒙古高原一帶的游牧文化區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無法種植農作物,當地的人們只能發展畜牧業,逐水草而遷移。這些游牧民族以放牧牛羊為生,同農業民族相比,他們的生活更受氣候條件的製約,惡劣的氣候往往會造成牲畜的大批死亡,使其生活陷於困境;另外,游牧民族在經濟上對於農業民族也有較強的依賴性,游牧民族所需的糧食、生活用具往往都需要靠農業文化區來提供。

在和平年代,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往往通過貿易往來互通有無,促進了各自地區的文明發展;但一旦游牧文化區發生重大災害,牲畜大批死亡,人們生活沒有著落時,或者是由於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關係緊張,無法從農業民族那裡獲得糧食和生活用品時,游牧民族往往會採取極端的辦法,試圖通過武力搶奪農業文化區的財富。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機動性極強,來得快,去得也快,給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區造成很大的威脅。如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鮮卑、匈奴等民族,隋唐時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和女真,明代的韃靼,等等,都對中原地區的政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把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交往由無序變為有序,由武力變為和平,一直是擺在中國古代所有中原政權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邊塞文化正是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相互接觸、衝突、融合的見證和產物,而中國文明實際上正是在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矛盾、衝突和融合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熟起來。不了解邊塞文化,就無法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也無法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刻內容,比如讓後人讚嘆不已的長城文化,實際上就是邊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05 八月 2010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