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晉豫之行日記(2)- 蕭功秦

晉豫之行日記(2)- 蕭功秦

文章索引
晉豫之行日記(2)- 蕭功秦
第二頁
第三頁--古書院之破落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所有頁面

2006年8月14日星期一   晴    長平古戰場的隨想   王府相城之遊

據說我的發言被我們A組負責人認為很好,一定要安排我今天早上向大會發言,我不得己,只好在早上按他們的指定又在大會上把昨天上午的發言再在會上炒冷飯炒了一遍。然後立即趕車去六十五公里外的高平縣。那裡就是著名的秦國白起與趙國趙括之間的著名長平之戰的古戰場,這是幾天來最吸引我的旅程。

長平之戰葬坑遺址館,外表看上去像一個由簡易預製板搭起來的大車間,約四千平方米。我過去一直不相信坑殺四十萬俘虜是可能的,今天我真正看到了真實的殺俘坑,它離地表很淺,只有一米不到,難怪史書記載,到了唐玄宗時,這裡的葬坑骨頭時有被水沖洗出來。屍骨被堆積埋葬。四十萬人骨,就散佈在你的腳下一公尺的的泥層裡。這也許就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事件。秦國的白起大將從此永遠在世人中留下了自己冷酷的名字。

館中牆頭上有一張放大的彩色相片顯示,屍骨主人的齒齡大多在二十歲到三十歲。頭顱上有被銳器打破的洞。骨骸堆積得很密集。還出土了戰國的刀幣。那些可是可憐的士兵們藏在身上的軍餉錢,準備以後回家養家小的。此時則永遠埋葬在遠離家鄉的長平泥層裡了。此館不對外開放,由於我們並非重要的客人,能讓我們參觀已屬大幸了,為了保護骨骸不受電燈光線照射而氧化,故沒有為我們開水銀燈,我們只能遠遠地望著那坑中依稀可辯的密密麻麻的屍骨。

在參觀葬坑時,我就特別注意了解為什麼要如此殘酷地對待俘虜。得到的解答是,一是秦兵也死傷慘重,無法安排整編數量幾乎與自己相當的幾十萬俘虜。其次,如果把趙國俘虜帶回到秦國的鹹陽去,路程又太遠,而且一路上容易遭襲,很不安全。三是把幾十萬人放回去更不行,這又會增加趙國在未來與秦國打仗的有生力量。四是能為戰俘提供的食品供應嚴重不足,當時可能連秦兵自己的給養也成問題。簡單地說,整編不起,押送不起,養不起,放不起。看來大將白起大概當時也陷入一種兩難選擇,也經歷過幾個不眠之夜,才最後作出這個殘忍無比的決定。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就在腳下這個地方,在二千二百年前的那個深夜,四十萬人發出的震動山野的絕望的哭喊聲,而那一刻,他們的妻女與父母還在睡夢中,做著與征戰歸來的親人返家相聚的甜美的夢。

這使我想到我歷來的歷史學主張,一定要以同情的態度來理解歷史,要懂得去“撫摸歷史”。而不是用我們習慣的道德價值去硬套歷史。正如我常對學生說的,歷史中沒有純粹的“好人”與“壞人”,人總是針對自己的特殊環境的壓力,在歷史規定的約束條件下,去作出自己的選擇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道德品質上的好壞之分,同樣的情況下,有人會如此選擇,有人會不那麼幹,良知約束力在不同人的身上起著不同的作用。我的意思是,我們要以同情態度,即設身處地的態度,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環境條件對人的選擇的製約作用,只有如此,歷史才能被理解,才不會具有那種神秘性。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5 八月 2010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