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篆書書法橫幅《治大國若烹小鮮》 - 釋三:因“簡單”像“烹小鮮”

丁仕美篆書書法橫幅《治大國若烹小鮮》 - 釋三:因“簡單”像“烹小鮮”

文章索引
丁仕美篆書書法橫幅《治大國若烹小鮮》
當代人辨析
“治大國若烹小鮮”新解
“治大國若烹小鮮”獻疑與三釋
釋一:因“不數撓或者煩”像“烹小鮮”
釋二:因“守時”像“烹小鮮”
釋三:因“簡單”像“烹小鮮”
所有頁面

釋三:因“簡單”像“烹小鮮”

 在這裡“簡單”的意思,有兩層意思:一、有與復雜、煩瑣等過分人為的行為性質相反的指稱涵義;二、有容易、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自然操作的意思,直接同於“道”。

今舉例如下:大凡老子文本中言辭從否定或者對立方面來講“人為”的皆是強調第一層含義。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二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九章)“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欲,……”。 (十九章)“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三十七章)“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沒身不殆”。 (五十二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五十五章)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六章)

當然我們在老子文本中直接的是看不出有多少對於“簡單”的意思的第二層的論述的,但是我們可以間接的從第八十章看出,原文如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段話以往學者對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評價,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往往簡單地以唯心、唯物進行界定,得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與當時的歷史任務背道而馳的……小國寡民的實質,反映了沒落的貴族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的心情”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論點無需進行太多的辯駁,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與機械。[10](p224)

拋開階級立場以及學者本身所有可能帶有的偏狹的思想態度來看,我們直接可以讀出的就是老子希望過一種簡簡單單、自然樸實的社會生活。文中的“什伯之器”、“舟”、“甲兵”等都是因為戰爭而頻繁使用的器具,所以老子一一加以駁斥,進而企望過一種“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的理想生活。我們也深信只有這樣的解釋才是“奠基在先行視見之中”的“某種可解釋狀態”。

所以我們認為,老子對於“簡單”的深刻理解也是體現於為什麼治國像“烹小鮮”這句話中的。 “烹小鮮”因為“簡單”、沒什麼繁瑣複雜的操作,“煎之即好”,或者說“烹小鮮”只要簡簡單單就好,這兩方面的相似之處使得它雷同於、類似於“治國”。

言而總之,“烹小鮮”這一具體事物的實踐中存在著最基本的三個操作上的要求:不數撓或者煩、要守時、要簡單。在這裡對應於老子學說,我們可以把煎小魚也包括我們對於煎小魚的三種理解作為老子“倡無為”思想在治國論上的比照。如此而已就和下“以道蒞天下”段相接而意義通達。誠如車載《論老子》所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面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書很看重'無為',是貫穿全部思想的中心見解,他提出'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复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面運用這個道理,這是他的'道法自然'的見解的發揮,他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不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人'無為'的結果,存在於'道法自然'的'無為'規律”。[11](p298)因此說來也就是“無為”的狀態存在才使得“烹小鮮”與“治大國”有了“異質同構”的關係和照應。也惟有如此才可以彌補歷代解釋者、註釋家對於此句話理解、翻譯、註釋上的粗淺。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12 一月 2012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