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書法淺識一, 鄭懷義 (轉載)

書法淺識一, 鄭懷義 (轉載)

一、 如何認識書法的美

書法是一種藝術。書法是一種線條的藝術。通過線條的組合、運動與變化,構成千姿百態的各種不同的形體。所以書法的美,有著深邃的、廣博的、豐富的內涵。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狀物美

漢字基本上是從象形文發展演變而來的,至今篆書裡還留有明顯的影像。所以,書法藝術體現狀物、狀形是很自然的。

西晉文學家成公綏比較早地以外狀其形、因物構思的審美觀來盛讚隸書的美,說它是"燦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一幅好的隸書作品,像群星佈滿天空一樣光輝燦爛,又像精緻瑰麗的絲織品那樣華美。

西晉草書大家索靖用"銀鉤"、"驚鸞"來描述草書的生動形象。他在《草書勢》裡說:"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意思是說,大凡草書的形狀,像銀鉤那樣遒勁柔美,像受驚的飛鳥那樣靈動飄逸,又像禽鳥舒展羽翼將要起飛那樣的姿態,又像禽鳥將飛而未動那種態勢。把草書既剛又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描繪得多麼形象逼真。

南北朝時代南梁武帝蕭衍著重以自然造型的形像比擬來探討書法的美。他在《草書狀》裡形容草書的狀貌形態時有這樣的話:"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用失道的驚蛇比喻草書的疾勢,用清澈的碧水比喻草書的澀勢,這主要從運筆的方面來描述草書的美的內在意味。蕭衍還以"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來形容王羲之的"字勢雄逸"。

鑑於上述評論書法美的描述難以具體解釋,有些人很不以為然。首先是唐代的孫過庭,他在《書譜》裡有這樣一段話:"至於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認為歷代流傳下來的各家對書法筆勢的評論,大多內容空虛,華而不實,弄得云山霧罩,使人不得要領。其實後人對孫過庭也有微詞,說他講別人只從外表上描述字的形態,而闡述不清內在的道理,他本人何嘗不是如此。像他在《書譜》裡說的"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這些說法,同蕭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代的米芾老先生也跟孫過庭一樣,對前賢書論提出了批評,他在《海岳名言》中說:"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是何等語?"認為他們那些比喻離奇,引證不切實際,故弄玄虛,不盡可取。可是,也有對蕭翁推崇有加,大加讚揚的。此人是南宋進士,叫沈作,他認為:"筆法自蕭翁以來,模寫比擬取諸物象,始盡其妙,如為心畫傳神也。"意思是說,從蕭衍以來,用客觀事物的形象來描寫、批擬書法,揭示書法的奧妙,好比是在為書法的傳神寫照。

和南北朝的前賢比起來,唐代人的書評要實在得多了。如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講到點畫的標準時,有如下比喻:直畫要像鐵一樣剛勁,曲畫要像銀一樣柔媚,壯則高聳而峻立,醇則柔美而清勁。這個標準和要求應該說明確多了。

同樣是從狀物、形像上論草書,宋姜夔的《續書譜》說的就比較具體一些。他說:"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意思是草書的形態,如人的有時坐有時臥,有時行走有時站立,有時揖讓謙遜,有時忿怒相爭,有時像乘坐舟船一樣前傾後仰,有時像騎馬一樣奔騰飛躍,有時像唱歌跳舞一樣歡樂,有時又像搥胸頓足那樣悲哀。這些變化都是根據字的體態的要求,不是隨便拼湊而成的。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姜夔的這番說法雖然具體了些,仍是可以意會,不好言傳。

不管前人對書法的形像美如何比喻,如何評論,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那就是要使書法達到美的境界,書寫者在運筆的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去表現某種物象,不僅在整個字的外在形態,甚至每個字的一點一畫,都應有意識地追求某種形式的美。王羲之就有這方面的高論,他在《書論》裡說:"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或上尖如枯桿,或下細若針芒,或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或棱側之形如流水激來。"王羲之的這番論述,充分反映古代書法美學多麼重視書法的狀物美,重視書法的用筆、結體、點畫同自然物象的內在聯繫。

(待續)
原文出處:http://www.cpums.edu.cn/lituiban/files/dcshh/dcshh.files/dcshh3.htm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4 八月 2010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