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晉豫之行日記(1)-蕭功秦 - 第五頁--白徑古道的“荒古美”

晉豫之行日記(1)-蕭功秦 - 第五頁--白徑古道的“荒古美”

文章索引
晉豫之行日記(1)-蕭功秦
第二頁
第三頁--士紳文化的消亡觀盲人表演
第四頁
第五頁--白徑古道的“荒古美”
第六頁
所有頁面

2006年8月13日星期日   晴熱    白徑古道的“荒古美”  中國農村政治的困境

上午去黃圍風景區參觀。那裡有一個在南方可以說完全不稀奇的溶洞。用來照射鐘乳石的燈光安排得很鄉氣,很俗。我建議他們去雲南桂林參觀一下,請專家設計燈光。
然後,又乘車去走“白徑”。那是古代山西通往外省的八條古道之一,根據記載至少有二千六百年曆史,最早的記載是春秋爭霸戰爭時,齊晉相爭,齊國就是從這一古道進入晉國,這條白徑古道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說,直到最近四十年前,自古以來,被太行山隔絕的山西與河南之間的中國人,走的就是這條古道。他們從山西挑擔子把煤運到河南輝縣,又從河南把那裡出產的板栗挑回山西。就這樣來回挑擔子挑了千百年。後來六十年代初,這裡造了公路,此路就廢棄不用,由於人煙稀少,風景壯美,而且正因為此路廢棄了四十年,景觀保持得相當完整。我們還可以看到馬蹄印子磨成的印孔。這一古道約十華里,其中有一處“七十二拐”下山路。風景奇特。這個白徑最大的優點是,除了山腰處偶然可見的延綿的小紅旗渠,連電線也沒有,由於四周沒有任何現代的東西,可以使人置身於古代的環境之中。從這裡出發,就是從太行山之西越到太行山之東,再過五十里就進入河南輝縣。在白徑的山壁上,我們還看到清嘉慶年間立的省界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古代界碑。我在白徑上走了全程。

過了七十二拐,離河南就不遠了。我在山下進了一戶農民家院子裡,主人赤著臂膀,邀請我進房間去,房間很大。有電視。夫婦以採約材為生,由於藥材漲價,加上又有其他生意,日子比過去好了,他們的二個女兒都在外地打工。聽他們說日子過得好,我比什麼都高興。山里人就是熱情質樸,他們一定要留我們吃飯,當然我們婉拒了,我們要趕路回去乘車,臨走前他們夫婦在屋子裡留了張合影。

下午去幾處金元古建築參觀。先是去北吉祥寺,中殿與前殿均為七八百年前的金代建築,尤其有意思的是,這些建築與南方古建築相比,沒有油漆修飾過,顯得特別古樸自然。我可以用“荒古美”來表達這種感受。說起來,這些都是破廟而己,然而卻有一種歷史的蒼涼感,一進入這院子,這荒涼的一切就會使人油然而產生一種歷史的聯想,這是這種歷史蒼涼感在起作用。如果一旦把它油漆一新,這種感覺就沒有了,剩下的就是一所普通的舊房子而己,要有相當的文化熏陶,才會在這種“荒古”場景中產生一種體悟。這種審美享受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有幸獲致。這種荒古美在南方你已經無法體會到了。例如你在林隱寺,就絕沒有這種感悟。杭州太現代了,對於古蹟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更為可怕的“建設性破壞”,你只要去參觀一下現在的岳墳,就知道我所言不虛。早在1946年這裡就把和尚趕走了辦成鄉村小學,把其中的佛像全部打掉了,以至於文革時已經沒有什麼可破壞的,只把一些房頂的文飾砸了。國家文物局現在提出的古建築修復原則是“不塌不漏,整舊如舊”。這八個字的提法真好。也算是中國當政者的文物政策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

接著,我們再去是的崔府君廟。山門是金代建築,其餘是明清建築。院內鬱鬱蔥蔥,最後去的是西溪二仙廟。保存得最為完整,格局甚大,但大多是明清建築了。

晚上,去看一位當地朋友,他是本地一位幹部,這可是讓我了解民情的大好機會。於是我們就攀談起來。以下是他談的一些要點。

一,中國現行的體制根本上是官民對立的體制,官是對上面負責的,要對下面實施上面的要求,並不對下面負責。老百姓對上面派來的官,看到的只是又來向自己索取什麼東西了,從內心就是抵制的。

二,一個人到了鄉里當官,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土匪”。因為你用溫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下面當村官的那些幹部根本不把你這個上級當一回事,你只有說,這是上面的任務,你不在兩週內完成就罷了你,只有講這樣的硬話,下面才不會麻木。時間一長,就是你就是“土匪腔”了。

三,對於計劃生育,對於拒交公糧的,為什麼會出現鄉鎮幹部像土匪一樣把老百姓的電視機或其他值點錢的東西搶走的事?其實也是當乾部的不得己,設想一下,你如果聽任他們不交公糧,不予處理,結果會起到鼓勵其他鄉民明年也同樣不交公糧的作用。當然,這些貧苦農民實在有困難交不起款,也會鬧到縣政府去,當縣領導的最怕攔路告狀,他們總是說,讓他們過關算了,但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我們當鄉官的不能示軟,一示軟,就等於給農民一個榜樣,明年大家都會不交款,我們的工作就完不成。而完不成國家任務,我們當官的就要受到懲罰。仕途也會受影響,我們的體制就是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的體制。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5 八月 2010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