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畫家吳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歲

畫家吳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歲

文章索引
畫家吳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歲
第二頁
所有頁面

吳冠中昨晚23點52分在京逝世,享年91歲,吳是現代中國代表畫家之一,致力於推進油畫民族化,其《交河故城》曾拍出4070萬元。吳冠中,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 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隨蘇沸爾學校學習西洋美術史。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曾出版過《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一輯》《東尋西找集》《吳冠中散文選》等。吳冠中是中國美術界最後一位學貫中西的泰斗級藝術家,在世時便曾於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塞紐齊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博物館等國內外一流美術館舉辦過多次個展;榮獲法國文化部最高藝術勳位,並被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其作品在國際拍賣活動中不斷刷新紀錄,按總成交額計算,謹以微小差距居於齊白石後的第二位,隨著畫家的去世,超過齊白石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藝術家吳冠中

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北渠村的一個普通農家。一方面是像那個時代眾多青年一樣,懷抱工業救國的理想,同時也不無對未來出路的現實考慮,初中畢業後,考上了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電機科。讀完一年,按彼時的規定,參加大學預科生的暑期集中軍訓,吳冠中與國立杭州藝專預科學生、後成為旅法著名畫家的朱德群編在同一連隊、同一班,倆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一個週末,吳冠中隨朱德群參觀藝專,看到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心靈受到巨大震撼,當即決定棄工從藝:“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農家窮孩子,為了日後謀生好不容易考進了浙大高工的電機科。”

林風眠奉蔡元培之旨創辦並執掌的杭州國立藝專(即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與北平國立藝專(即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並立為民國時代南北兩大藝術教育重鎮,師資雄厚,人才濟濟,教學中西合璧,吳冠中在這裡受到了包括印象派在內的西方現代藝術的啟蒙。抗戰爆發後,杭州校區被毀,學校被迫輾轉遷移,從長沙到沅陵,從貴陽而昆明。躲警報之餘,臨摹《南畫大成》、畫人體模特,藝術並未完全成為戰爭的犧牲。藝專畢業後,在重慶大學建築系任助教,同時自修法文,為赴法學藝做準備。

1946年暑期,教育部在全國設九大考區,公開選拔戰後第一批留學生,其中只有兩個留法繪畫名額,競爭空前激烈,吳冠中幸而考中。翌年夏,赴法留學,入國立巴黎高級美術學校,師從蘇弗爾皮教授(JM Souverbie)。這位巴黎畫派的重要成員,把藝術分為兩路:小路藝術娛人,大路藝術撼人;其看對像或作品亦分兩類:美(Besu)與漂亮(Joli)。如果他說學生的作品“漂亮呵”,便是貶詞,是警惕。老師對藝術的“酷評”標準,顯然也影響了後來吳冠中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尺度。

戰後的巴黎藝壇,自由之風吹拂,本來就傾向現代派的吳冠中如魚得水。來法國前,吳冠中原本是不打算回國的,“因為國內搞美術沒出路,美術界的當權人物觀點又極保守,視西方現代藝術為洪水猛獸”。但一方面是思鄉心切(彼時已結婚生子,夫人朱碧琴與長子在江蘇老家),感覺梁園雖好,卻非久居之地;另一方面,梵高的一句話,讓畫家陷入深深的思索:“你是麥子,你的位置在麥田裡,種到故鄉的土裡去,將於此生根發芽,別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因此,當蘇弗爾皮教授預備為弟子延長公費時,吳冠中向老師吐露了內心的想法,得到了後者的理解與支持。 1950年暑期,吳冠中回到新中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吳冠中得以任教中美,系老同學董希文的推薦。院長徐悲鴻一味主張現實主義,與林風眠兼容的,甚至有些偏愛西方現代藝術的學術觀點水火不容,故舊杭州藝專系的學生也與徐系的學生觀念相悖。新教師上任後,徐悲鴻作為校長出面請客,但“除必不可少的禮貌話外,徐先生和我沒有共同語言,雖然我們是宜興同鄉,彼此鄉音均較重”。吳冠中從巴黎帶回三鐵箱畫冊,每次上課讓學生們傳看一兩本,結合名作,解讀藝術觀念和源流,效果甚好。令他驚訝的是,學生們居然從未聽說過波提切利、莫迪里阿尼、塞尚、梵高等西方名家。而當有同學問老師有無列賓的畫冊時,則輪到吳冠中感到汗顏:不僅沒畫冊,甚至從未聽說過列賓的名字。課後問董希文,董說是俄羅斯十九世紀大畫家,是今日國內最推崇的現實主義大師。吳冠中回家後查法文美術史,好容易發現了列賓的名字,但只有寥寥幾行文字介紹。

吳冠中在中美教書的第二年,趕上文藝整風運動,徐悲鴻在全校大會上講話:“自然主義是懶漢,應該打到;而形式主義是惡棍,必須消滅。”吳冠中感到非常孤立。很快,便接到調令,去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在清華,住在原先朱自清等名教授住過的北院六號,吳冠中感到很舒心。建築設計要講究形式,也不怕被批為“形式主義”。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在藝術上百花齊放,學術上百家爭鳴”的所謂“雙百方針”。 9月,由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音樂係為基礎組建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後改為北京藝術學院)成立,吳冠中應邀去該院工作,任副教授兼油畫教研室主任,就此“歸隊”美術界,直至八年後藝術學院建制取消,併入中央工藝美院(1999年工藝美院又併入清華,成為清華美術學院)。

吳冠中從青年時代起熱愛魯迅,對魯迅的閱讀與理解貫穿了一生。他在1999年為《文匯報》“筆會”專欄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魯迅先生說過因腹背受敵,必須橫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但居然橫站了五十年……”但正因為費力而決絕地保持著“橫站”的遺世獨立姿態,藝術家打通了西畫與國畫、美術(或曰“純藝術” ,Fine Art)與工藝之間的藩籬,成為在諸多領域中獨樹一幟的格外醒目的存在,而不在乎是否會被“藝術主流”邊緣化。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日, 15 八月 2010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