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造城市長耿彥波--(轉載自瞭望東方週刊) - 第四頁--“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黴”

造城市長耿彥波--(轉載自瞭望東方週刊) - 第四頁--“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黴”

文章索引
造城市長耿彥波--(轉載自瞭望東方週刊)
第二頁--雲岡風波
第三頁--萬人簽名
第四頁--“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黴”
第五頁--“世界上最醜陋的城市”
第六頁--我一生的價值在於事功
第七頁--回到明朝
第八頁--耿彥波速度
第九頁--爭議耿彥波
第十頁--不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
第十一頁--陣痛
第十二頁--錢從哪裡來
第十三頁--瞄準300萬遊客
第十四頁--他點燃了大同人失去多年的榮耀感
第十五頁--耿市長前傳
第十六頁--修路不打大家的主意
第十七頁--謝謝你,彥波
第十八頁--請讓我幹滿一屆
第十九頁--如果留下一個半拉子工程,不可想像
第二十頁--挨一時罵還是挨千秋罵
所有頁面

“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黴”

其實萬人簽名那天,耿彥波已回到大同。《大同日報》一位元跑城建的記者說,那一段,耿彥波一邊忙於研討整改方案,一邊繼續奔波于各個建設現場,但考慮到社會影響,他的活動不再讓媒體報導,於是才產生各種傳言。

跟隨市長採訪的這位元記者說,那天,耿彥波正在大同縣、礦區等地就醫藥工業園區建設現場辦公。一位騎車路過的市民看見他,把自行車丟在一邊,沖上去一把握住他的手說:“市長,您沒事就好啊!我們一家人都支持您,剛去市里給您簽了名。您一定要挺住呀!”說完,扶起自行車走了,邊走還邊回頭,“市長,保重!”

僅僅打造雲岡大景區,似不足以使耿彥波獲得民眾的如此力挺。事實上,自2008年初出任大同市長以來,不足兩年時間,耿彥波讓大同的面貌產生了一場“革命式”的變化,是這場“城建革命”點燃了大同人的激情。

從北京往西,火車穿越350公里就可來到大同,但因為沒有動車,需要花6個小時。這座位于山西省東北角的城市總人口318萬,從人口數量上講是省內第二大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同創造過奪目的輝煌。

大同因煤而興,其煤炭儲量718億噸,位居全國產煤城市之首。“那個時候大同人牛啊!當時是國家定工資,大同是重化工城市,人們的收入要比上海、青島那些輕紡工業城市高得多。”大同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同生對本刊記者說。

改革開放後,大同進一步開足馬力生產煤炭。大同市原常務副市長張甫在一篇文章裡寫道:1996年原煤產量曾達到8606萬噸,幾近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整個城市幾乎就是一座超級煤礦!賣方市場把這座‘老大黑粗’的城市拍得高入雲天。朱鎔基時任上海市市長,親自帶領慰問團來到十裡煤都,這是300萬大同人至今還榮耀的事體。”

1984年國務院公佈的13個全國較大的市,大同位列其中,與重慶、洛陽、無錫等比肩。

新中國成立60年,有“中華煤都”之稱的大同向全國輸送煤炭24億噸,但奇怪的是,大同不僅沒有因此富裕起來,反而在持續後退。

“1989年以前大同在省內經濟總量都在第二位,90年代初開始滑落,90年代後期下滑速度更快。”侯同生說,如今,即使在山西境內,11個地級市排名中,大同也滑到了第六位。究其原因,是國家長期未放開煤炭價格,大同以計劃經濟的價格輸出煤炭,卻以市場經濟的價格輸入輕工業品,而作為國家的重要煤炭基地,向全國輸送煤炭又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

90年代後期,煤炭價格放開,“小煤窯大量冒出來,肥了一批煤老闆,但是由於政策漏洞,有一段時間小煤礦甚至不用向政府繳稅,政府和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少收益。”侯同生說。

“當然,大同自身的發展思路也是原因之一。”侯同生說,八九十年代大同的思路就是“有水快流,挖出來就賣”,儘管後來提過“二次創業”、“重塑輝煌”的口號,但是雷聲大雨點小,仍然沒有擺脫對煤炭的依賴,“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積重難返。

“如今大同的煤炭儲量雖然仍很大,但是最優質的侏羅紀煤已經接近枯竭。如此同時,大同其他各方面的建設停滯不前,可以說百廢待興。”侯同生感歎說,“成也是煤,敗也是煤”。

大同百姓還有另一句話---“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黴”。大同,遭遇了“失去的20年”。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05 八月 201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