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畫名家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 第四頁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 第四頁

文章索引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附錄:道德經(1-30章)
道德經(31-60章)
道德經(61-81章)
所有頁面

第五,最大的包容。

“道”的胸懷最大,無所不包。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第六十七章)天下都說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麼。就是因為太大,世界每一物都比“道”小,所以似乎不像什麼。若非得讓“道”像什麼,比如像高山、像大海、像太陽、像天空,所像的東西無論多麼巨大,總是有限的。人追逐名利也是一樣,地位無論多高,財富收入無論多多,時間長了仍會不知足。如果非得說“道”像什麼,所像的東西無論多麼大,最終還是把“道”貶低為渺小。 “道”之“大”不是簡單的空間之大,而是哲學之大。其哲學之大的內涵包括:a,模糊不計較,一計較就渺小,成大事者遇小事經常糊塗。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道”的性質是混一萬物,恍惚而不分彼我。 b,利萬物而不爭。母親不與女兒爭美,父親不與兒子爭本領高,神不與萬物爭強。女兒的美為母親所賜,兒子的本領為父親所賜,萬物之強為神所賜。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高層次的善只對萬物有利,不與萬物相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利萬物就是為萬物注入生命力並激活之。 c,反對單極化,追求共存共榮。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天下都認為某一個東西美,結果忘記了這個美的東西離不開醜的東西的襯托。沒有了襯托,美就不成其為美了。善也是一樣,沒有不善者的襯托,善就不成其為善。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二章)這個世界不能只關注矛盾的一方而忽略矛盾的另一方。要容納矛盾的各個方面,不能單極化。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第二十七章)聖人救所有的人,不讓一個人被拋棄;救所有的物,不讓一個物被拋棄。無論是“善人”還是“不善人”都應被“道”所容納。

總之,老子追求的是包容萬物,而不是相互對抗。老子這一思想後來演變為儒家的“中庸”——雙贏。 《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第三十章)萬物共同生長,互不妨害,各行其道,互不碰撞。紛繁具體的微觀事物如同無數條流淌的小河,而宏觀的大法則同大江大河匯合萬物,波濤洶湧。天地的巨大繁榮就在於萬物各自生存、發展、彼此共存共榮。

以上對老子“道”的理解,不再把老子的思想理解為消極、退讓、倒退。老子以他的睿智洞察到在宇宙中到處存在著“道”也就是到處都存在著生命力,而且這個生命力是最強大的。我們後人通過研讀《道德經》應該尋求的是如何激發事物的生命力。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群體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上下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之間也可以互相激發生命力。

明代畫家張路畫的《老子騎牛圖》

明代畫家張路畫的《老子騎牛圖》

宋代晁補之繪《老子騎牛圖》

宋代晁補之繪《老子騎牛圖》

元代著名書法家、畫家趙孟頫筆下的老子

元代著名書法家、畫家趙孟頫筆下的老子

唐景龍二年刻《道德經》石碑,左為碑陽,右為碑陰

唐景龍二年刻《道德經》石碑,左為碑陽,右為碑陰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30 四月 2011 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