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畫名家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 第二頁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 第二頁

文章索引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爾加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附錄:道德經(1-30章)
道德經(31-60章)
道德經(61-81章)
所有頁面

第一,“道”不可以分割,只能整體把握。

老子描繪“道”時竭力強調“道”的混沌性:“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第十四章)“不可致詰”即不可刨根問底,不非要確切地說出“道”是什麼,避免將“道”片面化。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形容“道”不可拆。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恍惚混沌故不可分割,不分割保持完整,才具有生命力。老子形容“道”用“衝”字:“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四十五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學者多解“衝”為“空”,但我認為,這個“空”可不是日常生活說的虛空,而是隱含著勃發生機的“空”,所以“衝”或許在一定意義上表達了“道”這種生命力的特徵。

老子憧憬“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很多人就此批評老子在社會文明發展上開倒車。這種批評未免過於草率。且不說提出“小國寡民”緣於他當時特殊的背景,更應該注重的是老子是在用“小國寡民”詛咒社會過度的兩級分化:“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為盜誇。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朝廷無人辦公,田地無人耕種,國庫空虛,人們困苦。而極少數人卻過著“金玉滿堂”奢侈腐化的生活。這樣的社會已經失去了生命力,無法繼續向前發展。所以老子的“小國寡民”實際是表達了對社會發展生命力的渴求。

第二,“道”能夠激活萬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生”——激活也。 “道”激活整體(“一”),整體激活部分(“二”),部分激活各個部分的統一體(“三”),各個部分的統一體激活了“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這裡的“無”是生命力,“有”是整體,“生”是激活。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一”是整體。各種天象——日月星辰、風雨雷霆、春夏秋冬,形成為一個有序列的整體。認識到這個整體,人類對天的認識和掌握就清楚明了;大地萬象——群山原野、草木花果、湖泊池沼、獸禽蟲蝨、都邑路蹊、異國群族形成為一個有序列的整體,大家就都過上寧靜的生活;種類繁多的占卜活動不相互矛盾衝突,能夠共同啟發人們應對眼前困境,就會使人感到靈妙;深谷中的土石、水流、草木、昆蟲、動物形成為一個相互依賴、良性循環的整體,就會充盈著繁榮;萬物各得其位、各得其養、互相促進、共存共榮,就能夠生機盎然。總之,一旦構成為整體,每一個局部就會被激活。整體能夠激發局部的生機,為局部提供運行的軌道。一個人無論多麼能幹,一個品物無論多麼優秀,都不能單獨起作用,必須納入到一個整體性的體系中。甚至自身有某種缺陷的局部,一旦進入到良好的整體中,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最上乘的統治者是讓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在無形中做成事;其次是日夜操勞,仁民愛物,廣施恩惠,受到百姓交口讚譽;再其次是嚴厲不苟,鐵面無私,令人生畏;再再其次是昏庸,無能,缺德乏功,令百姓鄙視。統治者信用不足,民眾才不信任他。在以上幾個種類的領導人中,老子最注重的是“太上”。 “太上”式的領導人治國悠閒、不多費口舌,其功業的完成是百姓做的。百姓沒有受到統治者俱體的指教和領導,是一種無形生命力激活了他們的自覺性,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本該如此做。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這裡描繪的還是生命力。善於馭車者無輪跡,善於說話者滴水不漏,善於計算者不用算具,善於鎖閉大門者不用門閂別人也打不開,善於捆縛者不用繩索不打繩扣別人也解不開。其實聖人還是要門鎖、繩子之類的有形之物。只是強調用無形的生命力來激活這些有形之物。怎樣激活呢? “救人”、“救物”。救他們,使他們得其用、盡其才,使天下無廢棄之人,無廢棄之物。這才叫做長久的明智。例如,老子講的兩種人打交道時,與人為善者是與人不善者的引導者;與人不善者是與人為善者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與人為善者通過改造與人不善者,使之成為好人;與人不善者向好人的轉變,體現了與人為善者的善良。與人為善者和與人不善者雙方互相成就,缺一不可。 “道”就隱藏在兩者各自的角色中。若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再聰明者也是糊塗。 “道”的奧妙就在於此。

"< b>道"是什麼許多人把“道”解讀為規律、法則,這大錯特錯。從對“道”的形容描繪中我們體會出:“道”就是生命力。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

老子像

老子像

“道”是最強大的生命力“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內在的最原始的驅動力,不凝固僵化,借用無窮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

“道”是生命力,而且是最強大的生命力。為何這樣說呢?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30 四月 2011 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