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從歷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 二、古代超級帝國的規模效應

從歷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 二、古代超級帝國的規模效應

文章索引
從歷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一、從地理環境看儒家文明
二、古代超級帝國的規模效應
三、儒家天道觀對皇權的製衡作用
四、科舉制度對儒家文化生命力的雙重影響
所有頁面

二、古代超級帝國的規模效應

大家知道,在古代華夏地區,我們的北方曾有著越來越強大的民族對華夏民族的挑戰。所幸的是,華夏文明發展成強大的秦漢大帝國以後,北方的游牧民族才逐漸興起,並不斷地發動對儒家文明世界的挑戰。秦漢大一統以後的儒家文明絕對可以說是古代文明世界中的超級帝國。它的總面積要超過希臘、巴比倫、埃及等文明的總和。

這個超級帝國為什麼能夠形成?其形成對我們文明的持續性有什麼關係?這就要談到古代華夏各地的小共同體的同質性問題。古代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出現了很多支流,比較適宜於農業發展,在整個黃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時代起,就密密麻麻、星羅棋布地散佈著無數先民生活的遺址。這些文明遺址的陶陶罐罐都差不多。這也說明,先民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而且彼此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這些廣泛散佈在黃河中上游到下游地區、從事早期農耕、生產形態與生活方式大同小異的同質性的小共同體,在後來就形成為很多不同國家,但這些小共同體都是從事農耕,彼此在價值觀、語言、風俗與生活方式以及經營方式上也比較接近,正因為彼此相近,又沒有巨大的地理屏障使之相互隔絕,在互相交流過程中,很容易匯合成一個同質的大板塊。到週滅商時,群起從周的有八百多個諸侯國,但是到春秋時就只有一百多個國家了,到戰國時期只剩七個國家了,到秦漢則發展為具有巨大規模的超級帝國。

這個共同體後來被秦朝統一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口資源和規模效應。秦朝統治者建立起統治以後,又利用國家強大的力量,強行推行文化普及,書同文,車同規,形成巨大規模。而北方游牧民族還沒有強大到對華夏民族形成挑戰以前,秦帝國已經以巨大的人口數量,巨大的資源優勢,以及文化力量,形成了對抗外來挑戰的巨大優勢。當然,隨著帝國在中原地區擴展開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也逐漸發展起來,它把文明的基因逐漸帶到了南方。

大帝國的形成,對中華民族長期生命力的延續,功不可沒。游牧民族從北方下來的時候,要經歷那麼大的困難,最後才能到達南方。這個過程往往要幾十年,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游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華夏民族的破壞力大大減少,後來,華夏文明的巨大規模效應形成的虹吸力,使這些北方游牧或半游牧民族都參加到了民族大家庭中來,成為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

一旦形成超級大帝國,我們民族的文化生命就得以進一步保障,國家可以通過中央集權體制,強化對資源的動員能力,興脩大型水利,對社會的賑災與對危機的統籌能力也得到增強。巨大的規模效應也有利於對邊緣地區未開化的落後部落的文化“虹吸”作用,同化能力也進一步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華夏民族的巨大規模效應,是這一文明持久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世紀初在大漠以北崛起的蒙古族對儒家文明的挑戰,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嚴峻的挑戰,當時的儒家文明已經非常成熟了。士大夫階層在為蒙古人效忠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推行漢法,他們運用蒙古人能夠理解的語言,說服蒙古人,引導蒙古人,使蒙古人逐漸改變了原有習性。由於儒家文明幅員廣大,從成吉思汗第一次進入中原地區,一直到蒙古人滅金,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大概有六十年時間,從1213年到南宋滅亡的1279年打到廣州時,蒙古統治者經歷了四代。忽必烈在漢族士大夫的影響下,已經全面接受了漢法。蒙古族後來也成為中華大家庭的一員,這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生命持久歷史中值得一提的事情。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01 四月 2011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