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インデックス |
---|
丁仕美楷书书法横幅毛泽东《七律·长征》 |
《七律·长征》鉴赏 |
すべてのページ |
丁仕美楷书横幅,毛泽东《七律·长征》
作品尺寸:126cm×40cm
创作年代:己丑夏
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共产党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国民党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长征》诗意
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起伏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
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气逼人。
更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支军队路过了这里都露出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笑容。
背景
1934年10月,共产党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对其的围剿,保存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 前 | 次 > |
---|
- 2011-01-07 - 文徵明行书《明妃曲》
- 2011-01-06 - 丁仕美小楷书法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名《洛神赋十三行》
- 2010-12-30 - 丁仕美巨幅草书书法《沁园春·长沙》
- 2010-12-18 - 丁仕美行书书法直幅《居安思危,乐不忘忧》
- 2010-11-18 - 丁仕美篆书书法横幅《治大国若烹小鲜》
- 2010-10-09 - 丁仕美草书书法横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2010-10-01 - 丁仕美隶书书法横幅《大智若愚》
- 2010-09-20 - 丁仕美榜书书法横幅《无为》
- 2010-09-09 - 丁仕美大篆书法横幅《大道无形》
- 2010-08-23 -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