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インデックス |
---|
巨型篆字“水”筑上中条山的“理论”诠释 |
造福当代社会 |
すべてのページ |
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境内,在中国第二大内陆盐湖—运城盐池南岸,在闻名天下的关圣大帝(关羽(160?-220)字云长)故里解州镇南的中条山上,一个巨大的中国古篆“水”字,已永久性地石砌在苍山翠岭之中。远远望之,仿佛天外来客挥动巨笔,凌空书成,字势若龙腾九天,挟雷带风,气贯长虹。显示了筑字者们的辽阔视野和广大胸怀。
该工程于2009年3月初着手,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准备,一支民工大队早出晚归,抢赶工期,在高山陡坡上艰难地采石、开石、运石,山上的石头不够用,就用骡子从山下往上驮。曾发生在古山西太行山脉王屋山上的“愚公移山”的历史典故,今天又以不同的形式重现在中条山上。一幅长118米、宽46米、占居山地面积5428平方米的石砌古篆作品,历经百日筑铸,终于诞生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深远的意蕴,包容了历史、现实与未来诸多层面。(该作品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传承中华文脉
通过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深入研究、归纳、提炼,河东(今运城)作为“华夏之根”的地位不可动摇。河东:中条横亘,黄河蜿蜒,沃野广袤,人文荟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蚩尤为争夺这块宝地,曾在此展开激烈的原始战争,经过52次战斗,黄帝打败蚩尤,统一各部落,结束了人类社会的野蛮历史;尧、舜、禹皆最早建都于河东;“中国”、“华夏”等称谓皆渊出于此。 “衣、食、住、行”人类物质文明四大要素皆发端于河东。衣:黄帝正妻嫘祖,养蚕并发明缫丝;食:后稷教民稼穑(今稷山县),舜耕历山(今中条山),人类最早食盐也取自河东盐湖;此外,西侯度考古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遗迹(距今约180万年前)及芮城之“芮”字的古篆写法,说明了先民对“火”的刻骨记忆和摆脱茹毛饮血的欢欣;住:殷商高宗宰相傅说发明版筑(筑墙)术,是人类结束穴居、创建地上家园的最初革命,傅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圣人,早于孔子1000多年;风后(黄帝宰相)发明指南车,对地理、军事、航海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琴、诗、书、画”这人类精神文明的四要素亦与河东渊源深厚;舜帝最早手抚五弦琴为在盐池劳作的人们吟唱《南风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各章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描述的是河东景象;书圣王羲之是河东卫夫人的门下高徒;画界鼻祖乃是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敤首。史家二司马(司马迁、司马光)俱出自河东,而且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首次明确赋于“水利”一词以治河、开渠、引河(即防洪、通航、灌田)等专业性质。更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水利专家:大禹、李冰,大禹驯服了黄河,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得到黄河的养育;李冰于战国时代修成都江堰,四川始成天府之国,至今受益,造福万代,丰碑永立。
中条山,乃华夏根祖河东大地的“脊梁”,承载着中华文明5000年的沉重辉煌。今天,艺术劳动者们以最纯朴的方法,用上千方吸纳了亿万年日月精华的中条山石,在它宽厚的脊背上筑铸成一个图腾式的文字,主题:“生命与智慧之源——水”。这是先民在兽骨、龟板上契刻的甲骨文字与为祭祀而铸造的鼎彝金文两种形式的文字同炉锻造而成的圣品。艺术家力求将中华文化的精髓熔铸在作品之中,以儒家宏大而刚健中正的思想框架为主体,把道家“道法自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和佛家“我心即佛”、“万物皆佛”、关注众生的理念融为一体。整幅作品以上、下款的创作形式匡定一个“水”字,整体观之,又似一幅阴阳八卦图置入青山之中,其中隐含着中国哲学最原始、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大朴精神。
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承受得起深闳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量,才能与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山合为一体。巨作以中华传统书法的形式,警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以大禹和李冰治水的科学精神续写时代华章,永远不要忽视养育生命的水,永远不要忘记承载社会发展巨轮的水,同时也能吞没、毁灭世间万物的水!
< 前 | 次 > |
---|
- 2010-01-18 - 北岛:中国诗歌应该远离革命与宗教
- 2010-01-10 - 关于“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几点感想
- 2009-12-02 - 浅析书法演进理路
- 2009-11-03 - 浅谈书法的艺术神韵(转载)
- 2009-10-10 - 对话朱守道、李一:论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2009-04-20 - 浅谈汉碑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 2009-04-01 - 书法流派的形成及其对于书法发展的意义
- 2009-03-25 - 得“自然”,备“古雅”--评米芾书法(转载)
- 2008-12-15 - 书法浅识(四) 转载
- 2008-12-14 - 书法浅识(三)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