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大篆書法中堂《氣》

丁仕美大篆書法中堂《氣》

丁仕美大篆書法中堂氣

丁仕美大篆書法中堂 氣

長:122cm 寬:35cm

材質/形式:紙本畫心

年代:壬辰年

引首章:天外來客

落款章:丁仕美印

鈐印:樽印(朱文)

氣:借助點畫線條的塑造是中國書法的生命

在中國氣論哲學看來,氣是宇宙之本,萬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氣而生,這種生命之氣就必然要表現到藝術作品之中去,成為藝術作品的生命。美與藝術的形式,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生命的合乎規律的、同時又是自由自在的運動形式,而這種運動用“氣”來描述,最令中國人心愜。

氣的思想對書法觀念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我理解,它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元氣”學說認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是氣,它構成了人與萬物的生命,自然也構成了書法藝術的生命。二、“一氣”理論認為,萬物以氣為中介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這就影響到書法中生命整體性的觀念。三、“陰陽二氣”相摩相蕩的思想,對於書法形式感的創造有著深刻的啟迪。四、氣論哲學中的“血氣”、“精氣”、“神氣”等理論,對於書法中的生命感的追求有直接的影響。五、“養氣”的思想,對書法中獨特的生命頤養理​​論、書法家培植心胸和完善人格的理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篇幅關係,本文只對前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元氣淋漓:書法的宇宙感

杜甫有一句題畫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濕。”其實,“元氣淋漓”也是書法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書法中以表現宇宙節奏和生命精神為根本目的的藝術觀念,就是在元氣論哲學的基礎上產生的。

生命是由“氣”決定的,世界萬物皆由一團元氣構成,這種思想,對書法的發展影響至深。書法以表現宇宙大化的活潑流行為根本,書法家以濕筆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離朦朧的根源之氣,並不是要刻畫出某一個固定的形象,而是著重表現出虛空流蕩的節奏和氤氳氣化的境界​​,而對於鑑賞者而言,撲面而來就是一個“氣”字。魏晉時期,剛剛獲得審美自覺的書法,接受了氣化的自然觀和宇宙觀。人在這時發現了自我,發現了自然、主體和藝術的溝通。書法中所引起的人們對自然物象的審美,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於是,以自然物象來形容書法的美感,就充斥於當時的書法理論之中。但自然萬物均源自混元一氣,書法從根源上說,還是要寫出宇宙根源之氣。

三國時期書法家鍾繇有兩句話,一為“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為“筆蹟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它們觸及到了書法在筆法中追摹宇宙元氣流行變化的核心。鍾繇是一個深明玄學的人,他以“天”和“地”來說“用筆”和“流美”,顯示了從《周易》以來自然元氣化生萬物思想的影響。鍾繇將這一思想導入書法之中,認為用筆的神妙莫測,隱蔽難形,就像清氣上騰、塵埃飛揚之難言;而玄妙的用筆一旦流注​​於筆墨,則形成了筆跡,書法的美感遂形於目前,就像濁氣下凝、聚為大地萬物一樣。書法的美,是一種動感的美,它是隨著筆墨的運動而成。書法家以一畫之筆跡,界破虛空,鑿破鴻蒙,所以,書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氣,發為生機流蕩的生命形式。

傳為王羲之作的《記白雲先生書訣》中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是宇宙之初元氣未分的狀態。中國哲學家認為,開天闢地之前,世界是處於一種元氣混沌未分的狀態。書法雖然是一藝之成,卻要和宇宙萬物的本原相通。通在哪裡?因為元氣未分,所以是一個整體;因為原始混沌,所以還沒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從元氣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斷演變的。書法要追根溯源,那麼,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書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後來傅山所批評的“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書法家要回歸到那種美麗的無秩序之中去,那裡有渾整的生命存在。因為秩序的美是人為的美,元氣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書法理論家都喜歡稱書法為“書道”(比如衛夫人、虞世南、張懷瓘、鄭杓、董其昌等)。書道就是要以書達道,以書體道。 “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氣,就是“同混元之理”。這一思想,被後來很多書法理論家所繼承。他們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機”,或言“造化”,但都與“元氣”異名而同質,都觸及到世界的本體和書法藝術的根源,是氣的宇宙論思想在書法領域裡的落實,或者說,是書法的“形上學”。

書法本來不過是墨塗的痕跡,但我們卻把墨塗的痕跡看作是有生氣、有性格的東西。氣是人自身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綜合的、整體的生命力,把這種生命力灌注到點畫中去,並與宇宙永恆運動的生命精神相同構,才是書法創作最後的目的。我們反复練字,就是練習並養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點畫的能力。中國書法強調要“活”,要有活趣,因為中國人是用變動的眼光來看世界的。而書法,就是要去把握和體現這個變動不拘的世界的風神。索靖《草書勢》說:“婉若銀鉤,飄若驚鸞。”孫過庭《書譜》說:“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右軍如龍,北海如像。”這些都是描述一種活潑潑的趣味。

中國哲學通過天人合氣的學說,將天和人統攝為一體,而面對這一氣流行,元氣淋漓的世界,書法家以其最敏感躍動的心靈,感受著氣化流行的一開一闔,一聚一散,並化約為內心意緒的流淌,流洩出天地間最美的線條來。中國書法對自然之象的表達,意義就在這裡。紙上的墨跡是靜止的,書寫的文字是抽象的,但是人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生香活態,感受到生命的動靜得宜。這是因為書法家是以表現活的世界、動的世界為不刊之教,而這個“活”和“動”的源頭活水,就在於“氣”。

一氣運化:書法的整體性

如果說元氣淋漓是從書法、書家和宇宙本原之間的關係而言,說明書法在根源上是表達自然生命的勃發和主體生命的旺盛的話,那麼,一氣運化則是從書法和世界整體的聯繫而言,說明書法在表達上是築基於生命的完整和暢適。有了元氣,就有了生命的強度;有了一氣,就有了生命的完整。

中國氣論哲學普遍認為,天地混沌,一氣流行,萬物化生。天地萬物由一氣所派生,萬物浮沉於一氣之中,世界就是一個大氣場,無不有氣貫乎其間。生命源自氣,所以生命也是一個整體,生命之間彼此互相聯繫,彼此相通。 《莊子·知北遊》說:“通天下一氣耳。”“一氣”就是陰陽未分的混沌之氣,它由道化生,同時又化生萬物,天地萬物和人類生靈都不過是一氣而已。人的生死,物的成毀,不過是氣的聚散變化的結果。兩漢以來,“一氣”的思想被不同學派廣為接受。天地惟“一氣而已”已經成為中國氣論哲學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基石。 “一氣”的思想,體現出中國氣論哲學中的生命整體觀念。萬物均來自於一氣,一氣相連,故氤氳流蕩,周遍萬物,使得生命處於一種龐大的氣場之中。這樣,物物相連,生生相通,互相聯繫,互相貫通。於是,萬物在這一氣流蕩運行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獲得了生命。用“一氣”的眼光看世界,就會避免對世界作機械的切割和理性的判分,而是在相互聯繫和相互協調之中,體味一個活潑潑的生命整體。用“一氣”的眼光看世界,就是在聯繫中將世界看成是一個活的生命體。

這種思想,使得書法的發展獲得了獨特的滋養。書法中講究一氣,就是強調書法作品中的整體性;書法講究氣脈,就是強調書法作品中的聯繫性。因為一氣思想的沾溉,書法的世界,就不再是一個由實用文字符號所構成的干枯的世界,而是變成一個能涵攝一切生命的浩蕩流行和生機勃發的生命世界。一氣的思想,可以說是書法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書法家要以造化為師,以自然為師,就是要汲取宇宙之“一氣”。不僅要汲取其混元之氣,還要汲取其團結之氣,也就是把各自分散的部分,看成是內在生命相連的整體。書法家寫字,無非就是寫出一團元氣團結而已。這時,一點一畫,無不有生氣貫乎其間也,使得天、書(字)、人構成一個生命的整體。

宋代書畫理論家董逌說:“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評論孫過庭草書《書譜》時說:“一氣貫注,筆致俱存,實為草書至寶。”清末蔣衡《拙存堂題跋》評祝允明書法雲:“夫書必先意足,一氣旋轉,無論真草自然靈動;若逐筆安頓,雖工必呆。”清代張式《畫譚》也說:“從一筆貫到千筆萬筆,無非相生相讓,活現出一個特地境界來。”對於書法家而言,千筆萬筆,統於一筆,就是因為統於一氣的緣故。書法藝術的本體是氣,氣是無形無狀、可以體會卻難以捉摸的。書法直接以簡淨抽象的點畫線條,去追擬那虛靈無形的氣,以表現宇宙大化的流行和生命的永恆運動。作為一種純線條的藝術,在表現生命的活趣、動態和“一氣”的特性時,書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氣是活的生命,氣在書法中的作用,是藉助點畫線條的塑造,把此時所流露出來的生命的節律注入到線條形蹟之中去,使點​​畫線條也帶有活的、昇華了的生命節律。換句話說,就是藉助著氣的乘載力量,把書法家主觀的性情和客觀的筆墨結合在一起。氣,一方面把性情乘載向點線,同時把點線乘載向性情,這樣一來,性情因為氣而能向外表達,點線因為氣而得到了活的生命,於是,氣在書法中的作用,就被發揮出來了。書法中的線條總是奔放而又流暢,激越而又歡快,充滿了生命的動感。

可以說,中國人從半坡符號、甲骨文、金文中錘煉出來的線條意識,注入象形漢字的書寫中,使書法成為活的時間性藝術,成為一氣運化的藝術,成為氣韻生動的藝術。在中國書法中,簡單的線條,竟然具有如此的表現力。秩序和自由、理智和想像、節制和力量,這些相反相成的原則,通過相反相成的點線的形象,通過直線和曲線的反復和對比,通過那種柔韌的、流動的、自然的線條,都表現出來了。這才是中國書法真正的魅力所在。書法在最實用性的文字書寫中,昇華進入了藝術的領域,它以生命的美的形式,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和生命的象徵。書法所尋求的到底是什麼?它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抽象的概念,那是哲學的探求;它也不是追求眼睛看不見的因素和力量,那是科學的探求。它追求的是某種真實的東西,是某種使人通體暢快、深感滿足的東西;它不僅僅訴諸於人的理智,更訴諸於人的情緒和感覺;它讓人的身心能躍入到大化流行之中去,並不是要作玄遠的冥想,而是讓身心與造化同流,讓精神騰躍到無上的自由境域中去。

本文出處:光明網 作者:崔樹強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28 六月 2013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