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 /p>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人物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毛澤東有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曾國藩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他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影響了包括蔣介石、毛澤東在內不上一代的中國人。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1

曾國藩開創的“湘鄉派”散文,既講求文采,又注重實用,被梁啟超譽為“桐城派之大成”。他的書法圓潤秀勁,自成一家。清符鑄曰:“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嘗習,其書瘦勁挺拔,歐,黃為多,而風格端整”。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是個善書的塾師,他在曾國藩的學書道路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我先大夫竹亭公於學趙書,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於字皆下苦功”(《家書:咸豐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諭紀澤》)。曾國藩十分推崇趙孟頫,認為他的書法“集古今之大成”,這和其父親喜愛趙書不無關係。此外,曾國藩自己也把習字當成必不可缺的日課來作,“茲擬自今以後,每日早起,習寸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日記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近來每日習字,不多看書”(《家書: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呈父母》)。即使在和太平軍作戰期間也不曾間斷,“餘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家書: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諭紀澤》),“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尚習字一張,不甚間斷”(《日記:咸豐十一年二月廿五日》)。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3

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曾國藩不但書藝與日俱進,對書法的領悟也日益加深。從用筆結體到臨帖作書,他都有不少獨到的見解。

在執筆方法上,古人最常用的是“撥燈法”,錢載說“撥燈之法,謂如對油燈之燈心(芯),挑撥便起,則此人之手不重不輕,實指虛掌,微微運掌以起之,以此之手,執筆運腕;即可寫字耳”。這種方法歷來被習書者視為圭臬。但曾國藩卻能夠不為成法所囿,悟出“修腳法”,他說:“偶思寫字之道,如修腳匠之修腳。古人所謂'撥燈法',較空靈,餘所謂'修腳法',較平穩。”(《日記?咸豐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談到二者的區別,曾國藩並無較多論述,筆者認為二者不同主要在指法。 “撥燈法”用拇指和食指提筆,以中指和無名指使筆前後活動,以小指使筆左右活動,故運筆靈活自如,“較空靈”;而“修腳法”則猶如捉刀,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筆,以食指使筆前後活動,以小指使筆左右活動,故運筆沉著有力,“較平穩”。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4

在執筆高低上,曾國藩也有不同於他人的見解。虞世南雲:“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而曾國藩卻說:“大約握筆宜高,能握至管頂者為上,握至管頂之下寸許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許者,亦尚可習。若握近毫根。則雖寫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斷不能寫好字。吾驗之於已身,驗之於朋友,皆歷歷可驗。”(《家書?咸豐九年正月十一日致諸弟》)倘若執筆“近毫根”,則僅能用指而不能運腕,而運腕比用指力量要大,活動範圍也要廣,因此執筆“近毫根”僅能寫小字且乏力道可陳,故不足取。清代書論家朱履貞說:“學書第一執筆,執筆欲高,低則拘攣。執筆高則臂懸,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雖小字,亦不令臂肘著案,方成書法也。”

在運筆方法上,曾國藩強調“換筆”。他說:“古人每筆中間,必有一換如繩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換則第二股在上,再換則第三股在上也,筆尖之著紙者,僅少許耳,此少許者,吾當作四方鐵和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換則東方向右矣,筆尖無所謂方也,我心常覺其方,一換而東,再換而北,三換而西,則筆尖四面有鋒,不僅一面相向矣。”(《家書: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京寓致六弟九弟》)此處的“換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筆三過”,即每作一點畫,都要三折筆鋒,藏鋒逆入起筆是一折,中鋒提按行筆一折,回鋒收筆又是一折。概括地說,就是“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2

曾國藩在另一封家書中對此論之甚詳:“凡轉折之處,必須換筆,不待言矣,至並無轉折形跡,亦須換筆者,如以一橫言之,須有三換筆,末向上挑,所謂磔也,中向上行,所謂勒也。初入折而下行,所謂波也。初入手所謂直來橫受也。以一直言之,須有兩換筆。直橫入,所謂橫來直受也,上向左引,至中腹換向而右行,所謂努也。捺與橫相似,特末筆磔處更顯耳,磔波直入。撇與直相似,特末筆更撤向外耳。……凡用筆須略帶欹斜之勢,如本斜向左,一換筆則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換則向左矣。”( 《家書:咸豐九年八月十二日黃州諭紀澤》)

曾國藩還強調“結體”。他說:“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體兩端。”(《家書: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諭紀澤》)又說:“然吾所教爾者,尚有二事焉。一曰換筆……二曰結字有法,結字之法無究,但求胸中有成竹耳。”(《家書: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京寓致六弟九弟》)如何做到“胸中有成竹”呢?曾國藩給的答案是臨帖和摹帖,他說:“作書者宜臨帖、摹帖。”(《日記:咸豐九年八月初四日》)又說:“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每日用油紙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過數月,間架與古人逼肖而不自覺。”(《家書: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諭紀澤》)還說:“用油紙摹字,若常常為之,間架必大進。”(《家書:咸豐九年七月十四日諭紀澤》)並指出:“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家書: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諭紀鴻》)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5

曾國藩說:“天下萬事萬理皆出於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盪,脈絡週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坤。作字而化遊自得真力彌滿老,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即利之意也。”(《家書: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與諸弟》)在用筆上,曾國藩強調“乾道”,即陽剛之氣,他說:“予論古文,總須有倔強不馴之氣……論詩亦取傲兀不群者,論字亦然。”(《家書: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諸弟》)又說:“作字總須得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家書: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諸弟》)在結字上,曾國藩注重“坤道”,即陰柔之美,他說: “無論古今何等書家,其落筆結體,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家書: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諭紀澤紀鴻》)又說:“作字時,先求圓勻。”(《家書:咸豐八年八月二十日諭紀澤》)並認為:“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日記: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由此可見,曾國藩書法的整體風格是陽剛與陰柔並濟,概括地說就是“寓圓潤於秀勁,合雄奇於淡遠”。

曾國藩書論的精妙處至今對我們不無啟迪,但他卻對自己的書法不感到滿足,由於一心想整合北碑南帖,兼容剛健婀娜,晚年的曾國藩曾說:“是日悟作書之道,亦分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兩端,偏於陽者取勢宜峻邁,偏於陰者下筆宜和緩。二者兼併鶩,則兩失之矣。餘心每蹈此弊。”(《日記: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曾“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所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缽,為一時所宗。其家書、日記,人頗稱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計128卷;今輯有《曾國藩全集》。

 

最近更新在 週五, 22 三月 2013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