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2025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光明日報:東西美學的邂逅——中美學者對話身體美學

光明日報:東西美學的邂逅——中美學者對話身體美學

文章索引
光明日報:東西美學的邂逅——中美學者對話身體美學
美是對生命慾望的積極肯定
美育:身體訓練與修身
關於“性”的美學思考
所有頁面

 理查德·舒斯特曼(1949-)男,猶太裔美國人,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美國天普大學哲學系主任,《分析美學》雜誌主編,現為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人文學科傑出學者、教授,法國巴黎國際學院哲學系兼職教授。是美國新一代實用主義哲學與美學的領軍人物,其所首倡身體美學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力倡各種積極的身體修煉方法,以恢復審美、以至哲學的身體維度。出版《實用主義美學》、《哲學實踐》、《生活即審美》、《身體意識》等學術著作十餘部,並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張再林(1951-)男,河北南皮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哲學研究所執行所長,《世界哲學》雜誌編委,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於中西哲學比較及傳統哲學的現代闡釋研究。近年來從身體出發重新詮釋中國傳統哲學。先後出版了《中西哲學的歧異與匯通》、《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等學術專著。

 編者按  2010年7月20日,本版刊發了張再林教授撰寫的《身體美學:西方與中國》一文,被當代西方身體美學研究最富盛名的學者舒斯特曼教授看到並引起了濃厚的興趣。他致函張再林教授相約北京,就身體美學問題進行交流。這樣,以此文為機緣,兩位彼此熟知但未曾謀面的學者,於2010年8月14日世界美學大會結束之際,在北京大學會面並展開了近10個小時的學術對話。這次交流不僅促進了東西方在身體美學研究方面的了解與互補,而且也深化和拓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下面我們把這次對話的主要內容刊發出來,以饗讀者。

 就身體美學研究而言,雖然兩位學者的入思路徑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把回歸身體作為步出傳統美學誤區的必由之徑和當今美學發展的新方向。

 張再林:舒斯特曼教授,很高興和您就身體美學的話題展開交流,您不但提出了身體美學這門學科,而且一直致力於發展這門學科,這也引起了今天中國從事美學研究的一些學者的興趣和關注。按照我的理解,您所首倡的這門學科可以說是一種對西方傳統美學中意識化、理性化發展趨勢的糾撥,而致力於徹底回歸感性生活世界的學說。不知我的這一理解是否符合您提出身體美學這門學科的初衷?

 舒斯特曼:非常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應邀就此問題與我交流。我之所以提出並轉向身體美學研究,誠如您所說是出於對西方傳統意識化美學的反思與糾撥,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實用主義美學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我一直從事分析美學研究,但自80年代到美國天普大學任教以來,從事美學的教學實踐促使我不得不用樸實、樂觀的實用主義美學取代超脫、悲情的阿多諾美學,從而徹底地改變了我的美學研究方法。與意識化美學純概念的抽象玄思和邏輯演繹不同,實用主義美學注重人的生活實踐,改善人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類的幸福。而身體是我們日常生活實踐的真正載體,所以一種實用主義美學必然要回歸身體自身,而美學研究只有從身體出發才能實至名歸地回歸到真正意義上的“感性學”,因此我主張通過發展一個名為“身體美學”的學科使身體成為美學研究的中心。

 張再林:您從實用主義角度進入身體美學研究使我深受啟發,因為中國古人對身體的強調同樣也體現了一種實用的態度。例如中國古老的《周易》以“利用安身”為其宗旨,堅持所謂“利”和“不利”的“吉、兇、悔、吝”為其行為取捨。正是從這一大易精神出發,最終導致了“百姓日用即道”這一中國古代極其重要思想的推出。由此看來,就美學從根本上註重人的生活實踐,提高和完善人的生活而言,實用主義與中國古代美學有許多共同的觀點。正因如此,我感到您的身體美學研究與中國古代思想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這是否是您後來又轉向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緣由所在呢?

 舒斯特曼:轉向對中國古代美學的關注,這與我在對身體美學研究上一段不尋常的經歷有關。在美國,分析美學依然是美學的主流話語,我所提出的“身體美學”遭到許多同行的非議與批評,但我仍然矢志不移地堅持這一研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受到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的極大鼓勵。與傳統歐洲美學對身體的忽視不同,中國哲學展示了對身體的高度尊重,中國哲學一直突出身體在審美、認識、倫理和社會—政治中所扮演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的醫學、武術和禪定所展示的那樣,它們為增進身體的敏銳和身心的和諧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方法。 2009年,安樂哲教授向我推薦了您的《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一書,其中關於身體哲學的出色研究也充分地印證和支持了我的這一觀點。為了更進一步掌握這方面的理論資源,雖已年逾花甲,我仍然下決心學習漢語。

 張再林:謝謝您對我的研究的重視。與您一樣,我對美學身體性的關注同樣源於對西方意識化美學的質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發表了《理性的富有和美的貧困——康德美學再批判》一文,就開始了對西方意識化美學的反思。後來受梅洛·龐蒂身體哲學的啟發,但更多在中國古老《周易》思想的影響下,我提出一種有別於西方“意識—範疇—宇宙”的“身體—兩性—家族”的哲學範式,來重新解讀中國古代哲學。近年來我又嘗試從這一哲學範式出發,重新詮釋中國古代美學,其以一種“近取諸身”的方式,把美的本質理解為所謂的“生命的象徵”,而非像西方傳統美學那樣,把美的本質理解為所謂的“理念的顯現”。因此就其本質而言,我所提出的中國古代的“身體哲學”也可視作一種身體美學。


 美是對生命慾望的積極肯定

 兩位學者對身體美學中生命慾望的積極肯定,凸顯了美學發展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但是,兩位學者對審美活動中生命慾望的積極肯定並不意味著其走向鼓勵貪欲的縱慾主義,而是旨在培養一種積極而又健康的生命慾望。

 張再林:與強調美的“非功利性”和“無目的性”的傳統西方美學不同,您站在身體美學的立場上,對身體的生命慾望及由此慾望所致的快感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即使是法蘭克福學派所嚴厲批評的通俗藝術和大眾娛樂,這一被戲謔地看作使人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的娛樂方式,您也力挺其中的美的價值,以致被一些人批評為“享樂主義者”。面對這個批評,從您的身體美學的角度,又如何回應呢?

 舒斯特曼:首先,我想說這是一個事實,即使是最不友好的批評家,也心知肚明電影讓數百萬人得到娛樂,搖滾讓聽眾身不由己地手舞足蹈,通俗藝術甚至還是高雅藝術的源泉,而這些再明白不過的事實卻往往被大眾藝術批評家們視而不見。其次,從身體美學理論上說,身體總是慾望著的身體,因此,肯定身體必然意味著肯定身體的生命慾望,我也正是在這個角度肯定了帶給人們身體快樂的通俗藝術與大眾娛樂。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美學對生命慾望的排斥只不過是意識化美學剝奪身體的一種反映,是貴族階級在宗教、政治和經濟喪失了特權以後,而試圖在審美上保持和鞏固自己的趣味,維護貴族社會地位的表現,也是在對通俗藝術辯護缺席的情況下,孤傲獨尊的知識分子缺乏直面現實的話語霸權行為。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大眾審美媒介的發展,被貴族階級和知識分子長期壟斷的高雅藝術一統天下的局面必然被打破,從而使長期處於被壓制狀態以肯定生命慾望的通俗藝術與大眾娛樂在今日有了表現自己的舞台。當然,在肯定通俗藝術與大眾娛樂優點的同時,我也清醒地看到通俗藝術與大眾娛樂有可能出現消極的方面,即有可能被資本邏輯所宰制、所俘獲,也可能走向媚俗化、庸俗化。

 張再林:在我看來,中國古代文化能夠為您對生命慾望的肯定提供極大的支持。沒有身體原罪意識的中國古代文化,始終對身體的生命慾望持正面的肯定態度,這一點也體現在中國古人對審美的理解上。例如,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就提出了“以樂釋樂”的思想,其講“樂者,樂也,人情之不可免也”。在這裡,古人所理解的“樂”不僅僅指音樂之“樂”,而是泛指包括一切能給人帶來身體快感的藝術和準藝術的所有形式。可以說,古人所理解的“樂”就是生命慾望的快樂與審美的快樂的統一。另外,中國古人講“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也”,在高度肯定生命慾望的同時,並從中引申出了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食色美學” 。這一點,在“美”字的構字上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一方面,“美”被訓為“羊大為美”,就是大羊的肥美更能滿足人的味覺之美;另一方面,由於古文字中“羊陽相通”,我們也可以把“美”解釋為“陽大為美”,即一種深深植根於男女兩性的陰陽和合之美。因此,與西方傳統美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在強調生理與倫理統一的同時,也美善不二地強調生理與審美的統一,並從中為我們推出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美其食”、“美其服”、“美其色”的中華特有的審美文化,而且也使中國古人始終把生命慾望的盈虧圓缺之間的“虛實之境”、而非某種實指性的東西視為人類美的追求的最終皈依。


美育:身體訓練與修身

 我們在肯定身體慾望正當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對身體美育的重要性,既要通過不同尋常的身體訓練來獲致我們固有的身體意識,又要藉助“以文明身”的人文教化方式,達及“君子之學以美其身”的修身之境。

 張再林:美育是您在身體美學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您主張通過身體訓練的方式培養身體自身的“身體意識”,充分體現了您在身體美學研究中註重實踐的品格,我想知道相對於體育等訓練項目而言,您的身體訓練有何特色?

 舒斯特曼:我主張通過身體訓練的方式來培養“身體意識”,以使身體得以改良和完善,使人類固有的身體感覺得以自覺和敏銳。但是這種身體意識在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中不是被忽視就是被邊緣化,一個突出的偏見是人們往往把人文主義教育看作是相對於自然主義的精神科學,這樣人文主義教育過於注重人的精神方面,而自然主義又過於注重人的生理或物理方面,而把兩者完美結合的身體美育問題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於現代許多人對身體的關注要么把身體美育等同於體育鍛煉,要么重視身體的外在形象,比如購買昂貴的化妝品或到美容院去美容,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受傳統意識化美學影響把身體與意識截然二分的結果。其實身體和意識是密不可分的,一如中國古人所說的“四體不言而喻”,“誠於中者必形於外”。

 進而言之,這種身體意識因其直接的、非推論的、非言說的“非理性主義”的特質往往為現代人所輕慢,但它卻是權衡每一個人生命是否健康完整的重要標誌。而我們現代人的身心失衡或精神疾患的劇增乃至創造力的匱乏,都是身體意識麻木鈍化的體現。因此,對身體意識的培養就變得至關重要。在培養我們的身體意識方面,像中國古老的氣功、武術、印度的瑜伽都是身體訓練的良好方式。同時我們也有亞歷山大技法、菲爾登克拉斯方法等身體訓練法,我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訓練師。

 張再林:您獨特的身體美育方面的思想與實踐,對於糾正我們當前對身體美育的片面理解很有意義。但我要補充說明的是,中國古人的身體美育不僅注重氣功、武術等身體訓練方式,而且特別注重通過“修身”的方式來達到身體美育的結果。這種修身思想既強調對身體“率性自然”的回歸,又不忽視對身體慾望“發而中節”、“欲而不貪”的人文教化。如果說道家更多的鍾情前者的話,那麼儒家則更多的推崇後者。儒家認為身體既是一種“先天之身”,又是一種“後天之身”,其最終乃為一種“天生人成”之身。這種身體觀在強調呵護身體的自然天性,強調之於身體的“复性”和“反身”的同時,亦從人是“符號動物”這一事實出發,借助於一種審美化的人文主義符號形式、文飾形式,致力於所謂“文之以禮樂”,從事禮樂詩書的人文教化、人文修養的“修身”。惟有通過這種“修身”,才能不僅使人“化男女為夫婦”、“易物慾為人情”,而且使人一舉手一投足都“動容周旋中禮”,使人的一切言語都“不學詩,無以言”地傳達著溫柔敦厚的詩情,並最終將人的身體及其行為塑為一種“文質彬彬”和得以“遊於藝”的美的藝術品。因此,中國古人所謂的“修身”以其旨在“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語),而為我們代表了一種典型的中國式美育活動。


關於“性”的美學思考

 作為原欲的“性”也是身體美學研究應該直面的重要論題,從“性”的維度同樣也可以為我們解讀出身體之美的深層意蘊。

 舒斯特曼:對身體慾望的關注,對身體美育的思考,讓我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忽視了身體本身作為“兩性的身體”這一基本維度,身體美學的研究將不能真正地將自己的立場貫徹到底。西方學界中對“性”的哲學思考已經很多,但多重在對其負面因素的分析,如何從正面挖掘“性”的身體美學內涵,應當說是一個極有意義的課題。據我初步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此有著豐富的資源,不知您是如何看待這些資源的?

 張再林:如果說人的意識是一種無性別的意識的話,那麼人的身體則是一種有性別的身體,因此身體的兩性維度一直是我關注的。 《周易》文本表明,中國古人並不諱言性的問題,而且把性看作是生命的“原發生命機制”。比如《周易》中至為關鍵的陰陽兩爻就是男根與女陰的孑遺,這種兩性關係既是中國古代宇宙論和倫理學生成的基礎,也是“以和為美”的中國美學得以建構的根基。最近,通過對清代治易大師焦循的易學思想的研究,我發現中國古人之所以積極健康地看待身體的性慾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將兩性慾望建立在“己欲”與“他欲”相統一的“互欲”層面。中國古人這種“既遂己欲,又遂人欲”的“互欲”,一方面可在與他方生命慾望的相契和互通中達到“化欲為情”的最高境界,從而消解男女兩性在追求身體慾望時所出現的唯我慾望惡性膨脹的傾向;另一方面又可與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學”思想不謀而合,從而為“仁學”思想奠定了更為源本的生命學基礎。

(本次交談內容由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李軍學整理完成,此次交流得到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彭鋒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

  • 身體美學相關參考書目: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彭鋒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生活即審美》,彭鋒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日)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台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成紀:《形而下的不朽——漢代身體美學考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如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br />週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15 十月 2010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