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從史籍無聞到“天下第一行書”——淺析唐太宗對《蘭亭序》的“接受過程” - 三

從史籍無聞到“天下第一行書”——淺析唐太宗對《蘭亭序》的“接受過程” - 三

文章索引
從史籍無聞到“天下第一行書”——淺析唐太宗對《蘭亭序》的“接受過程”
註釋:
所有頁面

    唐太宗畢竟是珍愛《蘭亭》的,他“寶惜者獨此書為最,置於座側朝夕觀賞”[18]。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所甚焉”,《蘭亭》的摹本和臨本應運而生。 “帝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19],這是著名的“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還有傳為虞世南臨本“天曆本”或“張金界奴本”(蘭亭八柱第一)、傳禇遂良摹本(蘭亭八柱第二)、傳禇遂良臨本(黃絹本)以及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的《定武蘭亭》等。 [20]

    對於《蘭亭》的鍾愛之情,太宗不僅限於把玩真跡,而且付諸於“心摹手追”的臨池實踐。從現存的《晉祠銘》、《溫泉銘》、《屏風帖》以及《淳化閣帖》收入的太宗書札來看,無不體現出他對羲之書風的吸納和發揚。

    品評羲之書風常以“內擫”一詞作以形容。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指出:“要用內擫法,先須凝神、靜氣,一心一意地註意到紙上的筆毫,在每一點畫的中心線上,不斷地起伏頓挫著往來行動,使毫攝墨,不令溢出畫外,務求骨力十足,剛勁不撓。”可見這是一種剛堅而中正,流美而寧靜的書風。太宗赫赫有名的《晉祠銘》就取法於尚骨力的“內擫”法。此書多用圓筆藏鋒,飽藏骨力,千鈞之力凝聚毫端。在《石墨鐫華》中趙函評論此碑“全法《聖教序》、《蘭亭》而縱橫自如。”無獨有偶,清人錢大昕評曰:“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選取《晉祠銘》和《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相同的字做出比較,其淵源關係便非常明顯。以“承”字為例(圖一),不難發現兩字的運筆都為“內擫”法,其字勢也十分相似,只是《晉祠銘》的“承”字生動、跌宕一些,而《聖教序》的“承”字更平正一些。再以“哲”字為例(圖二),其運筆的內在理路也大體一致,且都重骨力,但《聖教序》中的“哲”字在行筆中更注意提筆,因而更顯力度。比較之後,可以明顯看出太宗取法於羲之的運筆和結體,但其造詣畢竟不及右軍,不免顯露出運筆的浮軟和結體的散漫來。另外,《晉祠銘》中三十八個各有千秋、絕無雷同的“之”字著實可與《蘭亭》變化豐富的“之”字顰美。從整體佈局而論,李書既保留王書字字成其勢,互相映帶的章法特點,也體現出北書嚴整緻密的佈局,從而顯得莊重而穩健,秀雅而渾厚,溫潤而雄放,形成了內剛外柔,南北兼具的風格特點(圖三)。

    如果說《晉祠銘》反映出太宗性格中求實沉著的一面,那《溫泉銘》(圖四)則更多的是其風流倜儻的明證。此書通篇流溢出一種虎步龍行,豪放不羈的帝王氣概。它把《蘭亭》(圖五)用筆的灑脫自然、抑揚流轉和章法的疏朗通透與帝王的英邁之氣融為一體,在雍容和雅,圓勁遒麗之外,更具有整勁奔放之勢,不乏劍戟森嚴之感。所謂“質詎勝文,貌能全體,兼風骨,總法體。”[21]再以《淳化閣帖》中收入的《兩度帖》(圖六)為例,論其章法,行氣貫通,上下呼應,左右欹側,跌宕之致實為右軍手札之後續。總之,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傳承與闡釋是顯而易見的。宋人張耒在《宛丘集》中說太宗書法“用筆精工,法度粹美,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誠非虛語。

    唐太宗不僅在實踐領域承傳羲之書法,還專門寫了《王羲之傳贊》大張王學。在該文中,太宗指出鍾繇書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古而不今”,“長而踰制”;獻之書法“字勢疏瘦”,“筆踪拘束”;子云書法“無丈夫氣”;而唯有羲之書法“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 [22]至此而給予羲之書法一個絕對的歷史定位,使其書法地位從晉宋間特重獻之,從梁武帝“子敬不迨逸少,逸少不迨鍾繇”[23]的低谷中躍然走出,成為引領中國書壇的千年盟主。

    “盡善盡美”是書法審美的最高原則,唐太宗之所以加之王羲之,是因為他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崇尚骨力和沖和之美的最佳結合。 “骨”的概念最早由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提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在此,太宗排抑梁、陳俱肆巧媚、缺乏典重的書風而強調書法之筋骨,實有矯正南朝浮靡書風的目的。在《論書》中他極大地突出骨力的地位:“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在尚骨的同時,太宗反复提出“沖和”的要求。如“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志氣不和,書必顛覆……正者,沖和之謂也”,[24]“神氣沖合為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鋩,用鋒鋩不如沖和之氣” [25]等。沖和是一種平和典正的氣象,它最早源自《老子•四十二章》“萬物光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黃鉞《二十四畫品》中也有“沖和”一品,“在書法美的領域裡,沖和具有虛靈平和、沖淡蘊藉的品格,它意志靜穆,境界深遠,舉之可見,求之已遙……在晉代,王羲之最富於沖和之氣”[26]。在此,太宗的論書主張可與一代英主政治上兼容並蓄、審美上融合南北的取向互相印證。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日, 27 三月 2011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