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羲之真跡難覓,諸皇尊王,高古摹本亦珍, 一字千金 - 第二頁- 帝王最愛王羲之

羲之真跡難覓,諸皇尊王,高古摹本亦珍, 一字千金 - 第二頁- 帝王最愛王羲之

文章索引
羲之真跡難覓,諸皇尊王,高古摹本亦珍, 一字千金
第二頁- 帝王最愛王羲之
第三頁- 只有41字的珍寶
所有頁面

帝王最愛王羲之

王羲之的作品歷代都被人珍視,在古代就已經價值連城,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與歷代帝王的推崇也有很大關係。甚至可以說,王羲之是因為歷代帝王們的推崇,才有了任何書法家都沒能擁有的“正宗”地位。

最初重視王羲之的皇帝是南朝的梁武帝。於是,在王羲之身後100多年的梁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王”風潮,王羲之書法地位由此確立。梁武帝共蒐集了“二王書法”(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作品達15000多件,但是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留存很少。

南北朝時期的晉武帝、元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也都喜愛書法,於是當時的史書就有“天下珍之”、“諸王皆求不得,處處追尋”的記載。但是,真正將王羲之推上“書聖”神壇的關鍵人物,則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可以稱得上是“最愛”王羲之的皇帝了。他不僅以帝王的權勢確立了王羲之書法的“正宗”地位,還開展了舉國上下甚至擴至海外的“尊王運動”。

《舊唐書·褚遂良傳》中曾有記載,唐太宗曾下令讓臣下“用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一時之間,“天下爭齎古書,諸闕以獻”。最終,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內府共收羅了王羲之書法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二八卷。當時君王喜愛王羲之幾乎盡人皆知,於是王羲之的真跡在民間幾乎片紙隻字難求。

唐太宗還留下了“智取”《蘭亭序》的故事。 《蘭亭序》是王羲之一生的巔峰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連王羲之本人也認為《蘭亭序》已經達到了“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的境界,所以特別叮囑後代,要作為“傳家之寶”悄悄珍藏。

後來,《蘭亭序》真跡傳至王羲之的七世孫手中,這個七世孫做了和尚,人稱智永和尚,也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書法家之一。由於智永和尚並無子嗣,所以就將《蘭亭序》傳給了弟子辨才。

但是,《蘭亭序》不在江湖,江湖卻到處都是它的傳說。作為王羲之超級粉絲,唐太宗當然也一直心嚮往之,他曾三次下旨向辨才索要《蘭亭序》,甚至以殺頭相逼,但是辨才就是一口咬定:自己根本沒見過什麼《蘭亭序》!唐太宗很無奈,又寢食難安。於是,宰相魏徵向唐太宗推薦了監察御史蕭翼,稱此人足智多謀,或許能“智取”《蘭亭序》。

接下來的故事,就與向問天營救任我行的招數如出一轍了。蕭翼以熱愛書法藝術的“書生”身份與辨才結識,並以個人魅力逐步征服了他。一天,蕭翼把“自己珍藏”的幾幅不怎樣的王羲之真跡與辨才分享了一下,辨才頗受感動,當然也忍不住想顯擺一下自己的“頂級貨”讓好友開開眼,這就是傳說中的《蘭亭序》。

蕭翼得見《蘭亭序》真跡後,趁辨才不備偷走了它,然後亮明身份並出示了唐太宗的“徵用詔書”。辨才失去真跡後非常難過,就如周杰倫在《蘭亭序》歌中唱到的那樣:“真跡絕,真心能給誰……”不久便積鬱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高興得幾天都睡不著覺,時不時就拿出來品鑑。直到死前,他還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反复叮囑他,一定要把這些他愛的“王羲之”和他一起葬到昭陵,特別是《蘭亭序》,讓這些書法永遠伴他左右。

帝王所好、下必效之。所以在唐宋時期,學習研究王羲之的風潮已經勢不可擋,不僅後世的書法家們頗受王羲之的影響,之後的歷代帝王也無不對王羲之推崇有加。宋代的太宗、高宗、孝宗也都非常尊崇王羲之。但是此時,經過戰亂和時間的磨蝕,王羲之存世真跡已經很少了,宋代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數量已經銳減,僅能達到唐代內府數量的十分之一,而能被視為真跡的僅幾件而已。

到了明清兩代,書法的興盛程度遠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襲了推崇王羲之的餘波,從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到清代康熙、乾隆,都無不視王羲之的作品為珍寶。但是,到清代已經鮮有王羲之真跡留存,儘管乾隆執著地認為自己所藏是真跡,但是後來考證,也大多是高古摹本。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06 十一月 2010 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