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濁酒笑談 在歷史中感悟文明的命運— 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 第三頁

在歷史中感悟文明的命運— 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 第三頁

文章索引
在歷史中感悟文明的命運— 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第二頁
第三頁
作者蕭功秦簡介
所有頁面

 

這個貫穿於明帝國的政治上的天網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實,它又是那個時代的人們自己編織起來的,為了王朝的安全,為了避免種種可能帶來的風險,皇帝和力求保位升遷的官吏群體,寧願因循守舊;寧願承受祖宗之法帶來的諸多不便,寧願讓事態越來越嚴重,也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即使偶一有了深遠見解的勇敢的挑戰者,稍稍迎合了這種變革的趨勢,也會立馬淹死在“祖宗之法一字不可易”的道德義憤之中。人們所注重的只是體制的安定,只要能維持大局就行。軍事上也是如此,落後陳舊的衛所和軍戶制度早就應放棄,代以更為合理的募兵制;零碎的補給制度,也早應集中管理,但是泱泱帝國沒有能力也不允許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尋找出一種妥協的辦法來部分的修補。

在過去對歷史的簡單理解中,我們只知道封建主義專制之封閉保守,卻並沒能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萬曆十五年》給我們展示了這些人物在“天網”中的命運,讓我們看到了更深刻的東西。

明帝國的走向滅亡是此後幾十年的事,但萬曆十五年卻把這一過程的更早階段的走向,通過這一天網式的無所不在的製度,提前告訴了我們。腐朽的製度束縛了經濟,大帝國漸漸衰弱老去,氣息奄奄,日薄西山。僵化的體制使社會發展已至山窮水盡地步,沒有全面改革和全社會參與,任何個人行為都屬無濟於事。明帝國的這些皇帝們、首輔們、勇猛老練的將軍們,以及孤獨的思想家們也力求用他們自己的努力,來與腐朽的製度抗爭,然而這種衝突中,他們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微弱了,而他們自己又在為自己的政治生存勾心鬥角。凡此種種現象,使任何嘗試改變現實的人們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他們或者身敗名裂,或者鬱鬱而終,甚至成為犧牲品遭殃受害。

制度比人更重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至理箴言。制度之網可以給一個民族以繁榮與幸福,也可以給一個民族帶來悲劇與災難。當我們合下《萬曆十五年》的書頁,掩捲而思時,當我們在為改革開放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中國的未來作前瞻時,古老文明的衰落的命運,將不得不使我們舉一反三。正如有人所說的,“大歷史是不會萎縮的”。任何時代的人們為了自我認識,都需要反省自己民族的歷史,歷史學的生命力與魅力,正體現在作為一個民族的自我反思的時間之流中。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02 四月 2011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