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353年),行書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353年),行書

蘭亭序》是王羲之五十一歲那年為“蘭亭雅集”寫的序文,據說真跡殉葬唐太宗。現在所見臨摹本和刻本,當數鈐有神龍年號印的“神龍本”名氣最大,據說是宮廷搨書人馮承素所摹。這件摹本複制得非常逼真,墨色的燥潤濃淡,映帶與飛白,添字與塗抹,以至鋒芒賊毫,都毫釐不爽地再現出來。人們幾乎把它當作王羲之的真跡對待。

《蘭亭》是王羲之的即興之作,用筆靈活,筆勢連貫,筆力遒勁。王羲之筆下的字,曲筆直筆,轉筆折筆,長短肥瘦,方圓剛柔,都是應手而出,隨機變化。字的姿態,個個欹側生動,自然遒媚。特別是二十個“之”字,居然無一雷同,更是令人稱奇。

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3月3日,王羲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 修禊(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於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醉作序,計28行、324字。酒醒後再寫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馮承素鉤摹本神龍本蘭亭序

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蘭亭序》神龍本,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嬝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  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寬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禦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後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復入禦府。  

神龍本蘭亭序,雖是摹本,亦堪稱鎮國之寶,現館藏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一般不允許拍照,以免閃光燈對其產生不良化學反應,因此,網絡上的神龍本蘭亭序版本不多,且文件尺寸較小。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日, 27 三月 2011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