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論用筆與結字:書法藝術成熟的三大歷史階段 - 四、行楷書:中側鋒並用與方圓兼施

論用筆與結字:書法藝術成熟的三大歷史階段 - 四、行楷書:中側鋒並用與方圓兼施

文章索引
論用筆與結字:書法藝術成熟的三大歷史階段
二、篆書:中鋒用筆與圓形結字
三、隸書:側鋒用筆與方形結字
四、行楷書:中側鋒並用與方圓兼施
五、當代書法創作的技術與技巧特徵
註釋:
所有頁面

四、行楷書:中側鋒並用與方圓兼施

中國書法在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的時候,發生了第三次重大演變——出現了行書與楷書。從劉德昇、鍾繇到王羲之大概一百年的時間,中國書法出現了一種新書體,也即是沿襲至今的最後兩種經典書體。這是三個階段中間時間最短,但又是文字與書法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階段。漢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種基本點畫所組成的文字。現在的行楷書,不是由篆書,也不是由隸書的線條去描寫,而是由八種不同形態的點畫組成。王羲之所以為“書聖”,在中國書法史上最重大的創造就是最終確立和完善了楷書與行書的“新體”,創造了八種基本點畫的書寫。漢字的每一個點畫形態都不一樣,每一個點畫形態必然有它基本的規定性,這是從鍾繇到王羲之一百年時間中間確定下來的。由點畫組成的字,其形態可以說它是方,也可以說它是圓。所以,我認為它的結字是方圓兼施。我們可以像顏真卿一樣寫得方一些,最後變成活字印刷的字模,但是就字本身來說,它既方又圓。而篆書和隸書的基本特徵非常明顯,篆書就是圓的,隸書就是方的。楷書和行書是方圓兼施,沒有確切的方和圓。正是點畫的八種形態和方圓兼施的結字形成了中國書法最經典的模式。王羲之以後的一千七百年,“永字八法”的點畫只是作一種數量上的變化,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我在猜想從鍾繇到王羲之期間,他們是怎樣來研究線條的書寫,形成點畫的。那麼中鋒是怎麼寫?側鋒是怎麼寫?中鋒和側鋒是書法用筆中最基本的兩種方法,而其技術實踐又怎樣呢?我個人理解,中鋒使用的方法就是絞轉。寫字的時候,要保持筆鋒在點畫中心,就必須轉動筆毫,才能處理筆鋒。要保持書寫隨時處於中鋒狀態,就必須絞轉筆毫,包括在轉折的地方,都要隨時調整。側鋒主要的方法是提按。在一提一按的筆毫變化中出現了側鋒,出現了方折。所以絞轉和提按道盡了書法中一切筆法的技術使用或技術程序。絞轉需要我們心會,提按需要我們的感覺。就當代書法來說,處理好絞轉的人比較多,處理好提按的人相對比較少。在書法的技術層面中間,絞轉容易處理,因為它是有了一個支點後,作水平方向的力量控制;提按難以處理,因為它是作一個無支點的垂直力量控制。因此說寫篆書、隸書簡單,寫行書、楷書複雜。為什麼呢?難能可貴,是人的審美心理中的重要特徵之一。中國書法的藝術發展肯定是從簡單到復雜,古人寫篆書是最簡單的,接著隸書進一步發展,最後到行楷書。技術難度的不斷增加,使得藝術在昇華。藝術的發展與技術的成熟、技術的複雜度有關,從絞轉到提按伴隨著書法發展史中間的整個技術變換過程。

書法由甲骨文、金文的刻劃線條到隸書的“蠶頭雁尾”,再過渡到楷書的點畫。現在的楷書,每一個地方都有刻劃的規定性,不是隨意用篆書的線條便可以刻劃出來。反過來說,我們寫的字如果沒有點畫的刻劃就顯得粗糙,表現力就膚淺和單調。點畫的形成是中國書法成熟的標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書法的形成、獨立出來是從魏晉南北朝或者東晉開始。為什麼有這種觀念?因為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字成熟了,中國書法的點畫形成了,方塊字形成了,中國書法達到了最成熟的狀態。但是,我不同意中國書法的自覺歷史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我認為:書法之始就是文字之始,文字之始就是書法之始。書法的審美創造是到王羲之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但是它的審美努力是在一萬年以前開始的,它經過了三個階段才達到中側鋒並用的點畫和方圓兼備的字形——中國書法最基本的技術與技巧原則。

中鋒最主要的審美特徵是遒勁,側鋒最主要的審美特徵是姿媚。周汝昌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說“遒媚”》(12),“遒媚”是王羲之時代所確定的書法最高標準。遒即遒勁,是指在奔跑中間產生的一種美感。媚即姿媚,作美好講。中鋒遒勁、側鋒姿媚,遒勁和姿媚是中國書法兩種最重要的審美範疇。王國維在他最初的美學著作中間把美分為“壯美”和“優美”(13)。悲劇屬於壯美,狼牙山五壯士跳下山崖壯烈犧牲,這本來是一件悲劇性的生活事件,但它在藝術作品中成了一種藝術的美,這種美就稱為“壯美”。抒情詩所描寫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優美。美分“壯美”和“優美”是王國維先生的觀點,我把它移植過來解釋“遒媚”,“遒”則傾向於壯美,“媚”則傾向於優美。在王羲之時代,還存在一個“古質今妍”(14)的問題。孫過庭認為王羲之“古質”,王獻之“今妍”。 “質”傾向於“遒”,“妍”傾向於“媚”。這樣相隔只有二、三十年的兩代人也有“古質今妍”的問題。篆書的線條描繪書法的形態,書法因此具有了“形質”,隨著蠶頭雁尾和點畫的刻劃,“形質”有了神采的凸現,字也自然具有了充分的姿態。漢字就是一種美的姿態的藝術存在。所以,從篆書發展到行楷書的過程,也可以描繪成“古質今妍”的不斷轉換的過程。由遒勁中鋒轉變成姿媚的側鋒,中國書法經過了這麼長一段過程,它的一點一畫都是顧盼含情搖曳生姿的。衛夫人的《筆陣圖》(15)對點畫作了一種擬人化的描寫,她講每一種線條都含有一種象徵的意義,就像《書譜》中所言: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道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16)

這是點畫經過刻畫以後產生的一種審美想像,這就是遒勁與姿媚交融的藝術圖像。沒有姿媚,就不能表現書法優美的姿態;沒有側鋒,就寫不出如此優美形態的字。反過來說,沒有中鋒就沒有古拙的形質、遒勁的美感。王羲之所以為書聖,是因為他做到了“古質”與“今妍”、“遒”與“媚”的完美結合。王羲之時代的審美標準就是遒媚,比之王獻之為“古質”,比之鍾繇為“今妍”。 ——“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17)所以他被尊為“聖”,為天下之“至理”與“達道”。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8 四月 2011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