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大篆書法直幅《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丁仕美大篆書法直幅《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丁仕美大篆書法直幅《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丁仕美大篆書法直幅《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創作時間:2011年

作品尺寸:200cm x 50cm

書法釋文:“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大禹謨》

亙古以來謙虛、謙讓即為傳統的美德。 《易經》中有一卦,名曰“謙”,是專門講說“謙”的道理的,大意是說:天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具備謙虛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處卑位,人們也難以凌越。君子靠著它能永遠得到好結果。

丁仕美大篆書法直幅《惟德動天,無遠弗屆》-1

【題解】

大禹,又稱戎禹,夏禹,相傳為我國古代夏后氏部落首領,姒姓,鯀的兒子。他繼承鯀的治水事業,歷經十三年,治平水患。謨,《說文》解釋為“議謀”。前人說,虞書已由《堯典》、《舜典》,但二典有記敘不夠完整的地方,於是又記敘君臣之間的嘉言善政成《大禹謨》、《皋陶謨》 、《益稷》三篇,作為二典的補充。

《大禹謨》是舜帝與大臣禹、益、皋陶討論政務的記錄。他們高度讚揚堯帝普施文德教化,平定禍亂,治國安邦的功績,禹、益、皋陶分別闡述了治國的見解。在互相謙讓中,舜帝把帝位讓給禹。

《大禹謨》、《皋陶謨》、《益謨》以類相從,數人中,因禹治水功勞最大,所以稱“大禹”,而且列在三篇之首。

《尚書——大禹謨》筆記:(古文)

虞書——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謨》、《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曰:「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於眾,捨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益曰:「籲!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於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乾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茲臣庶,罔或乾予正。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 

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

帝曰:「禹!官佔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卜不習吉。」禹拜稽首,固辭。

帝曰:「毋!惟汝諧。」

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諮,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徵。」

禹乃會群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於歷山,往於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茲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大禹謨》應該在《尚書》中佔比較重要的位置。處於向世襲製過渡,說了些什麼事情呢? 《虞書》包括四篇文章,讀完以後,大概的情形就出來了。先看這一段結構。
第一部分是舜、益、皋陶、禹討論“接班人”問題,大家都表揚和自我批評相結合,大禹推薦皋陶,舜、皋陶、益推薦大禹。我們注意到,在這一段,相對於《堯典》、《舜典》,參與決策的人少了,四岳、群牧沒有出現,決策的範圍小了,這是不是反映了某些變化?是不是說決策的集中反映了集權化的傾向?

第二部分,是舜對禹接班後的“政治遺囑”。這一段篇幅較長,名言比較多(紅字部分),留下了幾個成語,其中那段“道心人心”還成為儒家的經典。觀察這一段,2個特色。一是對天人關係進行了歸納,在《舜典》中已經有了“天聽自我民聽”,這裡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敬、審,愛民、謙虛,仍舊延續了中國原始社會的“政治道德”,我們發現,“德政”這個問題,確實是中國的政治傳統,儒家的“仁政”忠實地執行了這份政治遺囑,但是,仁政的另一方面,尊君,在《尚書》的《虞書》部分,並沒有論述,這說明,在早期中國古代社會裡面,由於沒有君天下,家天下,所以“君臣關係”仍舊比較和諧,君臣一家,完成敬天、愛民的使命。早期的認識水平、對自然的崇拜,特別是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的弱小,決定了這樣的政治道德。敬天的另一方面就是弱己,自我否定,沒做好工作,寢食難安,隨之而來就是換領導。反之,隨著大禹平定洪水,人在對抗自然災害方面的能力提升所帶來的自信的增加,也會表現為自我膨脹,從而為世襲制埋下了伏筆。

大禹之所以能夠繼承舜,而不是皋陶繼承,一方面是皋陶不喜歡,另一方面大禹確實立了大功,在堯執政時期,鯀就沒把這件事情做好,而大禹完成了,在已經在黃河地區定居、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華夏民族的生產生活中,灌溉以及與之相應的洪水問題,比征戰等問題佔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九八抗洪、08雪災的損失在當今是九牛一毛,在當時可能就是天翻地覆),所以大禹在當時,即位的呼聲最高,用恩格斯的觀點看,已經不是自己想不想,而是群眾答應不答應的問題了,所以世襲制(大禹傳給啟),也代表了民意,而不是違反了民意。 (注意孟子論述)

這一段另一個內容就是卜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文字內容就是占卜。我們在這一節中又看到占卜在舜的政治遺囑中佔了重要部分,不是一般宣傳,而是個別溝通,這只能反映舜為代表的原始社會部落首領對於宗教問題的重視,從下面的討伐有苗看,在原始社會,部落酋長擔負著祭祀、軍事、生產、外交的重要職責,祭祀在世界各國古代時期都佔據著重要位置,卜筮的囑託代表了祭祀權的轉移,也就是“政權”的轉移,到了夏禹的時候,更是以“九鼎”形象化了國家的神器,就說明了這問題,君權神授必然要以祭祀為保障。

第三部分說的是征伐有苗。從堯以後開始的幾次征伐,商湯、周武,大體上都是這樣一個路子。在恩格斯看來,原始社會部落戰爭的動力就在於對土地和人口的掠奪,人口的作用就在於整體使用做奴隸,然後利用貢賦的形式獲得勝負財富。大禹的征伐成功必然導致個人威望增加,這種威望增加為他這個部落內部的家庭增加了威望,為世襲提供了可能。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六, 19 五月 2012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