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臨江仙•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臨江仙•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文章索引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臨江仙•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賞析
所有頁面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臨江仙•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作品尺寸:238cm×71cm

創作年代:2010年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原文: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好問簡介

元好問(1190—1257),金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漢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係出自北魏拓跋氏。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興定進士,曾任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起《論詩》絕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對柔糜、雕琢,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編有《中州集》。元好問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寓舍,歸葬故鄉繫舟山下山村(今忻州韓岩村)。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岩村西北,1962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

元好問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元好問的喪亂詩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塗炭的社會現實,他的著名的《岐陽三首》為其中代表作品。真實是元好問喪亂詩最主要的特點。二是歷史的反思。元好問的喪亂詩,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歷史審視,作出了歷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元好問也是金朝最傑出的詞人,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賞析

此詞作於由洛陽赴孟津的途中。元好問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興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後一段時間行跡多在河南。作者觸景傷感,弔古傷今,來抒發自己的懷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陽縣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樂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黃塵老盡英雄”的感慨。這裡的“老盡”蘊含著作者對英雄不遇,空老京華的無限感傷,不由不發生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慨嘆”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但更為悲壯。作者的一腔幽怨無人共語,有英雄獨立的悲涼,“遠目送歸鴻”源自嵇康的“月送證鴻,手揮王弦”(《贈秀才入軍》和賀鑄的“恨登山臨水。和寄七弦桐,目送歸鴻”(《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說理,英雄無奈​​,只好作自我寬慰語:“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功名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唯有洗歌美酒,天倫至愛,才是人間樂事呀。所以詞最後,作者發出:“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的感慨。這也正是他在收復失地,重返家園的理想行當國孝無恢復之謀的現實的矛盾之中,希望與失望情緒交織而構築成情緒。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7 六月 2013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