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0416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艺术时讯 书法新闻 中日韩三国书法艺术现状对比:隐性的文化竞争

中日韩三国书法艺术现状对比:隐性的文化竞争

文章首页
中日韩三国书法艺术现状对比:隐性的文化竞争
书法艺术融入日韩文化产品
中国书法艺术现状
日本书法艺术现状
韩国书法艺术现状
全部页面

日本著名 设计大师杉浦康平 作品中惯用书法元素

书法,这门本自中国、源远流长的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当今中国,少数艺术家、书法家的执著坚守仍无力挽回其式微之势,当代人的生活似与这一古老艺术渐行渐远。但我们发现,在日本为“書道”(Shodo), 韩国为“書藝”서예(Seoye)的书法艺术却被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这种文化上的隐性竞争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韩国人普遍热衷书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书法艺术对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传承有过巨大贡献。按道理,书法在文化传统深厚的我国应该受到礼遇,但从历史进程及前景来看,其境况不容乐观。

清末至解放前,碑派书法盛行一时。后来西学东渐,弃毛笔而用硬笔之人益多。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艺术尚未吐露芳华。“文革”伊始,更是文艺浩劫,书法愈颓。而今电脑之普及,对于书法,更是一大浩劫,人们连硬笔都用之甚少,书法艺术更像是已经没落的历史陈迹,抑或文人雅士闲逸风雅的生活点缀。

而远在东瀛日本,书道古称“入木道”、“笔道”,江户时代才称之“书道”。日本书道正式开始于奈良时代,并在平安时代得到繁盛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书法之热历久弥新。一个通行日本的说法可以佐证:棒球是一亿多国民的体育,而书法则是一亿多国民的艺术。”

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大约有两三千万,占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换个说法,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热衷此道。像茶道、花道等一样,它也是一种修身的方式。日本社会上研习书法之风甚盛,随处可见“书法教室”的广告。日本数千家出版社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版社出版过书法类图书。此外,日本还有难以计数的书法展厅。在浓郁的墨香氛围里,日本称得上书法家,且能举办个人展览、出版作品集的人,大约有100万之多。

日本东京每年一度的书法大赛

日本东京每年一度的书法大赛上,小选手们展示自己的毛笔字

在韩国,自1999年规定在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使用汉字标志以来,书法之热方兴未艾。和日本一样,韩国民众对书法普遍较为热衷,习字者逾10万人,即连历届韩国总统都极喜书法。韩国书艺家协会在全国影响较大,在推广书法文化时,既注重传统基础,同时又强调现代性阐发,因此书法广受青年人欢迎。据说韩国仍然继续保留了中国元代传统的造纸工艺,以楮树皮、叶等为原料手工制造纸张。各类书法团体、展览、比赛更是应接不暇。据报道,韩国人甚至在枫冷江寒、雪花旋舞的季节张设150米长的白绫,在浩大的天地间挥洒狂草,何等壮观的景象!恍然间令人梦回唐朝,然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切终究是异邦的场景。

韩国书法泰斗 金膺显 行书菜根谭句

韩国书法泰斗金膺显行书菜根谭句

韩国书法泰斗 金膺显

金膺显,(1927-2007年)生于韩国汉城。字善卿,号如初,顽道人,顽如,无外轩。现任韩国东方研书会会长,韩国篆刻学会会长,为韩国书法泰斗。

总而言之,日韩书法之热度,现已超过了书法的母国——中国。这种社会氛围对日韩书法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人的心灵世界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塑成作用。毫无疑问,书法艺术在一个普遍不受重视的氛围里谈何发展,遑论其传承与延续了。

书法教室一派古风

书法在一个社会的普及程度,与其教育密切相关。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书法学习一般始自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6年时间已小有所成。此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以一些知名书法家为核心而成立的“书法教室”。日本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入“书法教室”学习书法。儿童入室学习,从执笔练习入手。“书法教室”用纸讲究,规格高古,长九寸,宽七寸,并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半纸”,书写时纸左墨右,老师们有的从数字“一”到“十”入手,有的则从“永”字八法或平假名46字开始教习。

这些“书法教室”所属的团体都办有“竞书”杂志,杂志每期公布本月的竞书内容及两个月前作品评比结果,并刊出每一等级学员名单。竞赛内容与授课内容基本一致,如春和景明之时,多写“春天”或“樱花”等字。书写优秀者可提高一个级别,如果小学生的书法能达五段、六段水平,即可算是“小书法家”了,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这种书法教育模式颇类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韩国的书法教育亦如此。这种教育,以书法家为核心,老师耳提面命,学生心领神会,由此派系相传,颇有古风。由是观之,日韩两国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书法教育几成空白,书法人才亦后继不力,以至于很多高学历者写字竟至于到了无法辨认、不堪卒读的地步。在这种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钢琴考级,奥数拿奖,学生就有升学加分的希望,而学书法则没有任何实际好处,无怪乎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兴趣班远不如钢琴班、奥数班热门。

此外,很多教育者对书法的艺术价值认识不足,仅仅将其当成一种“修身养性”的纯艺术来欣赏,从而忽视了书法根本的文化传承功能。故在书法教育方面,其态度是漠不关心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书法普及的急迫性与重要性。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唤醒民众的书法意识,这才是书法艺术得以传承的关键。


书法艺术融入日韩文化产品

在日本,书法不仅与基础教育、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融入到了诸多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去。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几乎都是汉字专家,他们从汉字书法中汲取设计灵感,对汉字书法进行创新改造,并将其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书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典型日本设计风格的一种体现。

杉浦康平: 游

如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毕生不倦探求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十分重视汉字书法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汉字书法给了他极大启发,在1001期《游》封面上,杉浦设计各种“游”字写满封面,表现了“游”这个词本身所蕴涵的错位游走之感。白木彰作为日本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家,在其三十多年的平面设计生涯中,主要以书法作为平面设计元素,他的作品亦折射出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敬仰。

日本三得利 "響"(响)牌 威士忌包装

此外,在日韩很多产品的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书法之美。例如日本三得利纯麦芽威士忌包装上,一个遒劲有力的书法字“響”占据了画面大半,给人以呐喊之感。在一些风味食品类包装上,书法字活泼跳脱,而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就使用简洁俭省的书法字。如日本的“纯酒”包装,把宋体“纯”字印在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上,以字点意,格外典雅。韩国很多文化产品,也极好地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既调动了观者的感觉,同时也适应了文化需求。

日韩对书法文化的吸收与创新,既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活力,同时也为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书法艺术资源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范式。反思国内的文化产品,原本可以和极富审美特质的传统书法相得益彰,但很多产品给人的感觉要么缺少底蕴,要么过于西化,甚至国人对于书法或传统艺术的审美期待反而是在日韩那里找到了睽违已久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艺海拾贝:日本书道的艺术性

书法,这种本自中国的艺术,在日本被称为“书道”。二战后,尽管日本很多方面都在欧化,但书道仍以特有的风格在发展。书道家仲田幹一将日本书道的艺术性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线条之美;其二文字的形状、大小、长短、宽窄的排列、组合皆有机关联,表现出协调的构造之美。其三,墨色之美,其深浅浓淡,充分体现了墨色变化之美。其四,余白之美,这在假名作品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其五,变化美。如同山水画线条粗细不断变化,字体的形状大小亦随作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如此便避免了单调,营造了一种气韵流动之境。

链接:对比之下,中国书法现状令人汗颜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国书法很早就在日韩受到推崇。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对日韩书法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这在中日韩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历史事件可以举证。

以日本为例,日本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直接的渊源关系。盛唐时,王羲之等的法帖传入日本,受此影响,日本书法开始确立,及至日本奈良时期,全面模仿唐朝,崇拜晋唐的书体在日本盛行,王羲之等的书体由那些来唐朝学习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当时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橘逸势等。

其后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始。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对于推动日本书法近代化厥功甚伟。光绪五年(1880),杨守敬(1839—1915)携汉、魏、六朝、隋、唐的碑帖法帖13,000余册赴日,这些精美的碑帖给日本书法家带来极大震撼,他所传达给日本文人的书法理念被日本研究界称为“杨守敬旋风”,由此宣告了日本近代书法兴盛的开始。

再如韩国,早在在统一的新罗王国时代(618—935),书法家欧阳洵、虞世南、王羲之等书法家的作品就极受韩国人推崇,很多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中国购买。1350年左右,中国元朝书法家赵孟颊灵秀典雅、圆转遒丽的字即传入了韩国,使韩国书法爱好者为之倾倒,赵体字由此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韩国书法的主流。

类似例证还有很多,这里未能展开陈述。反观这些史实,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日韩来说,我国的书法文化原属外来文化,但最后却变成了他们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发现,这种文化的延续传承状况比其母国还要好。对比日韩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常常会感到汗颜。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完全漠视,长此以往,这样的传统艺术会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对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中国视点:重视书法的文化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虽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此之前,有关韩国欲将书艺申遗的报道频现媒体。有人甚至认为,韩国大张旗鼓提出书法申遗是对当代中国书法水准与价值的质疑。

北京大学教授、书法所副所长王岳川指出:“中国文化在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是被遮蔽于日本、韩国等现代化国家后面的。”他认为“不能忽略国际之间微妙的文化竞争”,应当重新认识书法在文化战略中的位置。

书法艺术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秉仁所言,它的日渐式微,正是“由于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


一、中国书法艺术现状

清末至解放前,碑派书法横行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因帖学大坏,笔法破坏殆尽,书法只剩下“形”的外壳。再加上西学东渐,书法的实用性进一步削弱,书法越发衰败。民国至“文革”,先是连年战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尚无暇顾及文化艺术。“文革”开始,更是文化艺术的一场浩劫,可谓雪上加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书协不遗余力地开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频繁推出不同类别的展赛,迅速使书法得到了复苏。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在走过一些弯路以后,中国书法正快速、健康地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展览组委会共收到五万八千余件作品,创历史新高。至去年底中国书协已拥有上万名会员。中国书法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在“文革”后确实令世人瞩目,甚至可以用“井喷”来形容。

再看看书法教育。好多大学开设书法本科专业,并招收书法硕士、博士,建博士后流动站,应该说中国已建起较为系统和正规的高等书法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的介入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虽然大学连年扩招,但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却呈逐年翻番的势态发展。在苏北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师范院校书法专业07年招30人,却有六百多人报考。据说报考象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这样的老牌艺术院校都是半夜就去排队。中国的艺术教育俨然大踏步地快速发展了起来。和书法高等教育不对称的是中国对书法的普及教育明显不够,在中国小学到高中鲜有开设书法课的,这对提高广大民众的书法素质是一个严重的的缺陷。

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声势浩大、色彩斑烂的“二十年书法大潮”,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维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给书法创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作品的形式上,从细腻雅逸的小品化作品向尺幅较大的中堂、对联转变,书法作品已越来越大,不得已中国书协征稿必须限制尺寸;在作品的风格上,以回归古典书风唱主角,号称新古典主义,但书风雷同现象严重,一个展览几百幅作品看下来象是几个人写的;在作品的字体上,从篆隶楷行草各体分布均衡,向行草书倾斜,行草书往往占一个展览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楷书和篆书作品较少,写得好的更少;强化墨色的表现力,大量使用宿墨;注重视觉效果,色纸、泥金纸和绢等炫目的材料使用到了泛滥的地步,在用各种拼接手段,在注意了形式构成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对作品本身质量的追求;书法作者忽视文化修养的积累,作品内涵和韵味不足,更有甚者出现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

“二十年书法大潮”最明显和突出的成果是:书法家从无意识的泼墨,向有意识寻找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挥洒转变。这种深刻意义上的思想震荡,为当今书法实现根本上的变化带来可能。我不赞成书法界对书法前景持盲目乐观态度,但也不赞成那杞人忧天的担心和疑虑。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有它乐观的一面,如展览机制的民主意识,专业新闻媒体的监督意识、力求书法作品的商业经济价值的社会化认可、书法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充分体现出中国当代书坛的繁荣发达。青年书家的成长普遍得到了前辈们的支持,得到了书法界的认可,这说明了中国书坛正处在良性发展状态。但也有让人担忧的一面,即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的改变正日益影响书法的发展,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以及传统文化的浅薄已成为阻碍书法学习者前进的绊脚石。


二、日本书法艺术现状

从历史上看,中国书法是日本书道的源头,中国书法也一直影响着日本书道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日本人使用汉字创作书法,日本书法和中国书法没什么不同。在战后,中国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书法的民间交流,但当时不仅范围较小,且主要是中国的书法家作品赴日展出。七十年代末中日书法在文革后重新开始交流。1981年在中日友好协会的促进下,成功地举办了《日本中国书法交流展》,日方参展的是第二十五回《现代书道二十人展》的作者和作品,这二十位日本书法家的作品在中国引起广泛的注意。其作品可分为汉字书法、假名书法两大类,其中汉字书法主要表现为篆、隶、北碑和明清样行草。

战后三十年中,日本书法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的中国书坛完全不知。因此二十人展不仅向中国人展示了当时的日本书坛的现状,也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以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中日两国的书法交流日渐频繁,日本书展不断进入中国,人们更从二十位代表书家外,了解到日本还有少字派和墨象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书法界,大多数书家较易接受日本汉字书法中篆、隶和北碑书法,这是清代碑派书法在日本的延伸,所不同的是日本书家对碑派书法注入了更多的笔墨情趣。与此同时“明清样”书法也对中国书家中帖派一路给予启迪(所谓“明清样”书法实指中国明末清初的行草书一脉,典型代表是王铎和傅山),这使得中国书坛对明末清初的书法遗产兴趣大增。

这些作品虽然倾注了日本当代书法家的艺术创造,但由于毕竟离中国传统不远,所以他们的影响,随着中国书法热的出现,很快被中国书法家自己创造的多种风格所淹没。客观上说,在对书法经典的了解上,日本与中国是有差别的,日本人不是十分了解古代中国书法经典,比较注重自我表现。而中国书法家对中国书法传统的了解则深入、透彻得多,特别是近些年来,众多书法家主动向传统回归,创造了新的古典主义,书法的生命更加焕发勃勃生机。

在日本书坛并不占主流派地位的少字数派和墨象派虽不完全一样,但却是日本战后才发展出来的新流派。前者以一两个汉字为题材进行创作,既适应了展厅效应的需要,又适应了现代生活快节奏下人们游戏笔墨的需要,当然也可视为日本战后以来汉文化传统急剧衰退的产物。后者则是日本受到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绘画影响的结果,鉴于这两种类别的文化特征,加上八十年代前期西方美学思潮在中国的大量引进,因而对当时中国少数书法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称之为中国的“现代书法”流派,正是首先受到了日本前墨象派的刺激而出现的。

当中国书坛普遍向传统回归、重新向古代名家经典作品学习的时候,日本的书法仍然主要靠师徒相传、近亲繁殖的方法来维持书法的“繁荣”。这种“繁荣”在当今的中国是不可想象和容忍的。而日本少字数派和墨象派书法的过度发展,符号化和图像化导致了书法的异化,距离中国传统书法已越来越远。不知日本对中国书法的现状是如何看待的?还会象 “文革”刚过,中国百废待兴,一些日本书法篆刻家甚至要把“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搬到日本去那样吗?但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对书法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中国,虽然高等书法教育滞后于中国,但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书法课。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日本中产阶级以上家庭以书法作品装饰居室的比例远高于书法的母国——中国。良好的书法基础教育和相对积极的社会环境背景支撑着日本书法的发展。这种书法发展越快,和中国书法的差别就越大,将成为真正的“日本书道”。


三、韩国书法艺术现状

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书法自中国的汉代直至清代不断地传人韩国。和中国书法展公开征稿、评选,形势火爆相比,韩国书艺展中存在着大量的学生按照老师所写范本临写参展作品的情况,展览前事先已经安排好了入选、特选的人选。韩国书坛的书法展览制度与中国不同,如韩国设立的推荐作家、招待作家是根据作者历次参展成绩的积分累加而确立。各个协会团体分别设立,相互是有界限的。展览主办者的水平不太高,评委的水平也普遍不高。在韩国,以前的国展比较注重法度,向古代学习,带有一些对法帖意临的意味。现在的展览,参展的年轻人比较多,倾向有所改变,逐渐产生了自由体式的创作,尤其是成了招待作家之后,不注重对古代的名家名作深入学习。这也是目前韩国书坛没有较大发展的原因。中国的全国展比韩国要公平,不存在评委提供范本给作者抄袭的情况,评委也较为公正。

韩国书法家清醒地看到韩国书法和中国书法的差距,但他们有一种责任感,认为学习西方是非常危险的,书法可以担当东方精神的代表,今后必然与西方的文明相抗衡。

1948年韩国政府颁布了《韩文专用法》,规定所有公务文件不得使用汉字。但汉字在韩国社会各个领域消失后,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完全没有汉字,很多字义无法表达。因此,韩国很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阶层呼吁加强汉字教育,逐步恢复使用部分必需的汉字,以适应时代潮流,发展传统文化,促进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政治、文化,旅游的交流,韩国政府于1999年2月9日决定,在公文和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志。

在韩国,书法和中国一样也是作为修炼人生的重要手段,但中韩书法同源而不同流。韩国既有汉字书法,也有韩文书法、刻字、篆刻、现代书法和文入画。韩文书法又分真、行、草,隶、篆书体以及两种书体以上结合的破体等多种表现形式。中国地域大,风格多样;韩国地域小,相对风格保守,甚至有些沉闷。韩国书艺家协会在全国影响较大,书坛中注重以传统为基础,同时强调现代性,因此较受青年人欢迎。现在韩国仍然继续保留了中国元代的造纸方法,即是采用手工的原始方法,以楮树皮、叶等为原料来制造纸张。韩国墨汁介乎中日二者之间。韩国用研墨机非常普及,但创作重要作品时还用手磨墨,练习时一般用研墨机和墨汁,这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适合当前的需要。韩国书法的教育模式与中国也有较大差别,除了少数大学中设立书法专业外,多数是私塾式教育。和日本一样,韩国民众普遍对书法的较为钟爱,韩剧中一些场景中书画作品的布置要比中国电视剧重视和严谨得多。这或许书画作为高层次的享受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撑,这一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显然是不够的。

结语

中国书法经过“文革”后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快速、健康地发展,爱好和钻研书法的人与日俱增,向传统回归和向经典学习,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介入,更是让书法如虎添翼,使书法教育逐渐正规化、系统化,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书法人才。而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级书法理论人才的培养为书法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书法理论的深入研究、书法高层次发展等奠定了基础。但中国书法对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广大民众对书法的认识、接受、爱好,很多老百姓看不懂书法,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只认书法家的“名头”,而不懂书法作品的真正的价值。所以,在中国书法家多却没有健康的书法消费市场,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能靠书法来过体面的生活。没有经济作基础,光靠对书法的爱好和热情是不够的。长期以往,这也会制约书法的发展。

而日韩两国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由于比较重视书法的基础普及教育,绝大多数民众喜爱和欣赏书法,进而消费书法。所以在日韩两国,书法家都是职业的,一靠带学生,二靠销售书法作品。而学生要想有前途必须不断地购买老师的作品临摹学习,他们是基本上不向古人学习的。所以说,书法家的作品本身就有广大市场,在加上学生捧场,日子怎能不好过?日韩两国虽也有书法高等教育,但不成气候。私塾式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近亲繁殖,学生囿于眼界,很难超越老师。而日韩两国的展览体制也不利于发现和激励人才,没有老师做评委,是入选不了的。资深评委从者如云,生意亨通。所以日韩两国书法市场虽好,但书法的艺术性却得不到弘扬,也就谈不上书法总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了。

从以上看来,中日韩书法各有利弊。我们中国书法在发展的同时如何稳妥地推进书法市场的建设至关重要。我认为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唤醒民众的书法意识,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5-11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