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2025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文章索引
對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思考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所有頁面

山西省左雲縣決定發展邊塞文化,挖掘、整理、保護、修復當地的邊塞文化遺產,開發利用邊塞文化資源,增強當地人們的文化意識,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文化產業,打造邊塞文化旅遊品牌,通過文化振興崛起,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把左雲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大縣,我覺得這些設想既富有建設性,同時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左雲發展邊塞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又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深入。在這裡我想結合此次參觀考察的所見所聞,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請領導和專家學者予以批評指正。

第一,邊塞文化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把鑰匙。

我們這裡所說的邊塞文化,實際上是指中國古代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在長期的交往、鬥爭和融合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遺產。中國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並存的國家,古代中國的各個民族、各個政權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在生產和鬥爭中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之間的發展歷程中,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區與北方的游牧文化區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中原農業文化區的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和自給自足的生活,安土重遷;而北方蒙古高原一帶的游牧文化區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無法種植農作物,當地的人們只能發展畜牧業,逐水草而遷移。這些游牧民族以放牧牛羊為生,同農業民族相比,他們的生活更受氣候條件的製約,惡劣的氣候往往會造成牲畜的大批死亡,使其生活陷於困境;另外,游牧民族在經濟上對於農業民族也有較強的依賴性,游牧民族所需的糧食、生活用具往往都需要靠農業文化區來提供。

在和平年代,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往往通過貿易往來互通有無,促進了各自地區的文明發展;但一旦游牧文化區發生重大災害,牲畜大批死亡,人們生活沒有著落時,或者是由於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關係緊張,無法從農業民族那裡獲得糧食和生活用品時,游牧民族往往會採取極端的辦法,試圖通過武力搶奪農業文化區的財富。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機動性極強,來得快,去得也快,給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區造成很大的威脅。如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鮮卑、匈奴等民族,隋唐時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和女真,明代的韃靼,等等,都對中原地區的政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把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交往由無序變為有序,由武力變為和平,一直是擺在中國古代所有中原政權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邊塞文化正是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相互接觸、衝突、融合的見證和產物,而中國文明實際上正是在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矛盾、衝突和融合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熟起來。不了解邊塞文化,就無法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也無法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刻內容,比如讓後人讚嘆不已的長城文化,實際上就是邊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歷代政權之所以不斷修建長城,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農業民族為了規範與游牧民族之關的關係所做的努力。長城沿線大體上與農牧區自然分界線相吻合,中原王朝因為無法擊敗飄忽不定的游牧民族,又要時刻防備突如其來的偷襲,廣築長城就成為農業文化區一種不失為明智而有效的對策。通過這道橫跨東西的人工屏障,阻擋游牧民族的騎兵,這是歷代政權修築長城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動力,長城構築中的設計施工,從位置走向的確定到障、堡、敵台、煙墩(烽火台)等整個防禦體系的配置,以至城牆形制結構、選材用料,都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其構思的精巧合理令人嘆為觀止。長城在當時對於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保存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華民族運用萬里長城這道軍事防衛線和經濟、文化匯聚線,巧妙地控制、調節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關係,把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了民族融合、邊疆開發和國家統一。只有把長城的修築放在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關係上、放在邊塞文化的背景裡,才可以更好地體會這一世界奇蹟的形成過程。如今,兄弟民族之間早已是乾戈化為玉帛,但邊塞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碰撞中融合的歷史見證,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很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總結和借鑒。從邊塞文化的開發與建設工作,我們可以體味到一部濃縮的中國歷史,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璀璨與輝煌。

第二,左雲發展邊塞文化大有可為。

左雲地理位置險要,又正好是處於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帶,歷史上曾是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友好往來的重要關口,也是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發生衝突時的必爭之地,游牧民族不到此難以南下,農業民族不據此不足以御敵。歷史上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往來、衝突與融和,都曾在這一帶展開。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澱和人文薈萃,在左雲這塊寶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厚重的邊塞文化成為左雲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亦成為傳承歷史的文脈,形成北方獨有的文化魅力和旅遊特色。如這裡有春秋時期北狄白羊部族所築的白羊古城,據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五路山的蹄窟嶺相傳是西漢時期王昭君出塞時所途經之處,動人的傳說令人感慨不已;五路山上的土塚群據專家推斷系北魏政權的皇陵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兩狼山的李陵碑是北宋名將楊業壯烈殉國的地方,其英武的氣慨令人肅然起敬;至於在邊塞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長城文化,左雲更是得天獨厚。左雲境內有三個朝代的長城遺址,即東漢長城、北魏長城和明長城。東漢長城從豬兒窪村起,向北延伸至寧魯口與北支會交,長約32公里;北魏長城亦稱畿上塞圍,從寧魯口起沿五路山底一直向右玉延伸去,長約11公里;明代長城稱之為大邊,從保安村東新榮區2.5公里入境延伸到二十邊村西出境進入右玉縣,全長43公里,明長城垣堞崇隆,墩堠峻整,雄險壯觀,古老滄桑,尤其是八台子村西摩天嶺長城,被人們稱為小八達嶺,是居庸關以西的一段雄偉長城;歷史上的險塞關口、軍馬場、駐軍屯兵、養馬存草、養兵存糧、邊卡驛站等邊堡屯寨墩台在左云隨處可見,如明代在左雲所建的寧魯、威魯、黃土等城堡,是晉北的軍事要塞及重要關隘之地;另外像鎮門藏兵洞也是邊塞文化的重要史蹟。在游牧民族侵擾時,鎮門天然洞穴成了戍邊將士和群眾躲避兵災的洞穴,成為邊塞文化一個別具特色的景點,等等。走近左雲,人們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邊塞歷史文化的氣息和遺存,感受到一種內在的邊塞文化神韻。


第三,對左雲現階段發展邊塞文化的幾點建議。

邊塞文化既然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左雲的邊塞文化又是如此豐厚,發展邊塞文化實為左雲文化建設的一個明智之舉。那麼,現階段應該如何來發展和建設左雲的邊塞文化?在筆者看來,似乎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相關的工作:

1、擴大對左雲邊塞文化的宣傳力度。

左雲擁有如此豐富的邊塞文化資源,但它們卻很少為外界所知,基本上處於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這與當前縣里積極發展和建設邊塞文化的目標很不相稱。左雲要發展邊塞文化,需要加大對相關資源的宣傳力度,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郵政(如發行相關的郵票、信封、名信片、賀卡)等各種資源,把左雲的豐富邊塞資源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左雲,認識左雲,體會左雲邊塞文化的迷人神韻,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左雲領略這裡獨特迷人的邊塞文化。

2、強化對左云有關文物古蹟的調查、保護和修復工作。

文物古蹟是左雲邊塞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左雲發展邊塞文化的重要資源,加強相關文物古蹟的調查、保護和修復工作對於左雲建設邊塞文化至關重要。縣領導正在製訂和實施“左雲邊塞文化”建設工程的各項措施,正在積極準備實施“長城保護修復工程”、“古城古堡保護修復工程”、“文物古蹟建築保護修復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程”等各項措施,這無疑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從我們所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左雲的文物保護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前些年中寧魯口4000多斤重的石棺下落不明,范家墳村的範都督墳慘遭破壞,另外3000多斤的崇禎年間鐵炮也竟然不翼而飛,等等,這些文物古蹟的破壞和喪失都是邊塞文化珍貴資源的重大損失。建議縣里加大對相關遺址、文物的調查和保護力度,盡快制訂科學合理的各項措施,切實做好相關資源的保護工作,為進一步開展邊塞文化的建設打好基礎,同時也為左雲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文物古蹟的修復工作也一定要以國家的各種法律法規為依據,盡量避免出現消極不利的結果,真正使左雲邊塞文化的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範。


3、加強對左雲文物古蹟的研究。邀請國內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

左雲的歷史豐富,文物古蹟眾多,但是從目前來看,相關的研究工作還顯得很薄弱,亟待加強。建議當地政府加大研究力度,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同時邀請國內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學者從事左雲歷史及文物古蹟的研究工作,有了這些學者的參與,可以更好地挖掘、開拓左雲的歷史和文物內涵,提升左雲的文化知名度,同時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利於政府制訂更為科學有效的保護和發展邊塞文化資源的措施,實現政府、學者、邊塞文化資源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4、綜合規劃邊塞文化的建設。

對於左雲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政府需要有一個全局的理解與規劃,並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實際上,如果把邊塞文化看作是一條橫貫我國東西部的美麗風景線的話,左雲就是這條風景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建議縣領導在規劃左雲邊塞文化的建設時,應當以整個邊塞文化的歷史和文化為北京,首先將左雲邊塞文化的建設納入大同的文化旅遊發展戰略,作為大同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能彰顯其意義和價值。在此基礎上,把大同左雲、右玉、晉北、內蒙古、河北、甘肅等地聯繫起來,互補開發,使整個邊塞文化的建設系統化,規模化,這樣更可以使邊塞文化的建設深入人心,同時也使邊塞文化更具規模,從而使左雲邊塞文化的建設取得更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當地政府的有效領導下,通過各方面力量的積極參與,左雲邊塞文化的建設一定能夠取得可喜的成績,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者簡介:

< img src="https://cdn.skyren-art.com/images/stories/liuguozhong.jpg" align="left" border="0" title="本文作者" class="caption" />劉國忠,男,漢族,1969年生於福建省政和縣。 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 1994-199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史及國際漢學等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信箱: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附錄:迄今為止個人全部發表論著(譯著)目錄

著作(包括譯著):

《〈五行大義〉研究》(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代帛書》,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余嘉錫、楊樹達卷》(合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國際漢學著作提要》(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合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光明之城》(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選輯·隋唐至清卷》,任該書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主要論文:

《中村璋八與〈五行大義〉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2期;
《評兩部〈緯書集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3期;
《漢學概說》,《人民政協報》1997年3月24日;
《國內對漢學的研究情況梗概》,《人民政協報》1997年3月24日;
《四十五年前的一部漢學史》,收入《清華漢學研究》第2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中村璋八漢學研究評述》,收入《國際漢學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李學勤學術研究評述》,《美術觀察》1997年第6期;
《杜德橋與〈李娃傳〉研究》,《書品》1999年第1期;
《試論十二生肖與三十六禽》,《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唐五代韻書集存·輯逸〉補遺》,收入《清華漢學研究》第3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代文明的重新評價——記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
《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再探》,收入《新古典新義》一書,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出版;
《史源學的理論與實踐》,收入《百年情結》一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先生與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的建設》,《追尋遠古文明的足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上下求索,尋證古史》,《好書》2002年第4期
《重寫中國學術史是時候了》(與李學勤先生合寫),《社會科學報》 2003年2月13日
《評簡帛數術文獻探論》,《中國學術》2003年第4輯
《隋唐時期數術文化研究》,韓國高等教育財團提交工作報告,2004年;
《帛書〈式法〉“徙”篇試論》,收入《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國古代數術研究綜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越絕書·記軍氣〉篇試論》(與李學勤先生合寫),收入《海峽兩岸越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李學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評中村璋八先生的漢學研究》(日文),《中村璋八先生傘壽記念文集》,汲古書院,2006年;
《從侯馬盟書談盟誓活動的數術內容》,《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6年第4期;
《〈五行精紀〉與〈三命通會〉》,收入《華學》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四, 05 八月 2010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