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古文字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古文字

文章索引
《書法述要》 陸維釗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四體的學習
唐人之書
宋人之書
古文字
書法的欣賞
陸維釗生平
所有頁面

古文字

 (一)甲骨文

今日所見古文字之信而有徵者,莫過於殷商之甲骨。雖管仲對桓公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識者十有二”之語,然究有待於未來之發現。至殷商之甲骨,則雖有章炳麟之懷疑,而屢經實地發掘,已成定讞。就其文字影為專書而適於摹寫者,則有〈鐵雲藏龜〉〈殷虛書契前後編〉〈殷契粹編〉〈殷契遺珠〉〈甲骨獸骨文字〉等。董作賓氏曾謂殷代書法可分五期:    

1.自盤庚至武丁:書法雄偉,書家有韋、亙、{南旁加殳}、永、賓。   

 2.自祖庚至祖甲:書法謹飭,書家有旅、大、行、即。   

 3.自廩辛至康丁:書法頹靡,書者皆未署名。     

4.自武乙至文丁:書法勁峭,書家有狄。     

5.自帝乙至帝辛:書法嚴整,書家有泳、黃。     

公元1932年,侯家莊之發掘獲大龜七板,尤為可貴。至其形成,則先書而後刻;書用毛筆,刻用刀,刻法先直後橫;從刻漏之筆劃,又發現朱書與墨書,文字之大者如拇指,小者如蠅頭。     自清末迄今,摹寫甲骨之人也日以多,嗣後當分鐘鼎之席而自成一派,可無疑也。     

(二)鐘鼎文

其適宜於書法者,當推週器。蓋商器銘文甚簡,又或有文字畫介於其間,僅足為摹寫之周金之參考。至週器,則除陸氏鐘、原鐘等係屬鳥篆,等於西文之花體,不適臨摹外,可大別之為五類:  

1.散氏盤、兮甲盤、卯{白下一匕,右加一殳}、毛公鼎、籍田鼎、大鼎、鬲攸從鼎、圅皇父{白下一匕,右加一殳}、齊侯罍諸器為一類,渾穆蒼勁,筆法圓厚,字體錯綜,自然為鍾鼎文之極則。 〈散氏盤〉,文長三百五十七字。 〈毛公鼎〉,文長四百九十七字:為周器之冠(周正權以散氏盤為商鼎,有〈散氏盤銘楚風樓釋文〉)。     

2.盂鼎、師遽{白下一匕,右加一殳}、{大下一王}父鼎、{日旁加冉}{白下一匕,右加一殳}、師雝父鼎、{走旁加卓}鼎、師田父尊、週獻侯鼎、庚贏{鹵字中間的叉改成缺左豎的口}、小臣傳尊諸器為一類,雍容閒雅,筆法頭重末銳,結體謹嚴,為鍾鼎文之正宗,與第一類俱為佔最多之器。   

3.王孫鐘、邾公{牛旁加巠}鐘、{三點水加允}兒鐘、懷鼎蓋、子璋鐘、陳{貝旁加方}{白下一匕,右加一殳}蓋、齊侯鎛等為一類,顧盼婀娜,筆法圓柔如線,字體頗長。   

4.齊陳曼簠、齊陳猷左關釜、{竹頭加膚}鼎等為一類,輕靈細銳,字體整齊而長。   

5.宗婦鼎、宗婦{白下一匕,右加一殳}、秦公{白下一匕,右加一殳}、周國差{缶旁加詹}為一類,疏散磊落,用筆園勁,結體不喜拘束,時越規矩,蓋為石鼓及秦篆之濫觴矣。除上所舉,介乎前兩類之間之銘文,其筆劃均勻和緩、結體平穩者(不{期下一女}{白下一匕,右加一殳}、頌{白下一匕,右加一殳}、番生{白下一匕,右加一殳}等),在周器中頗佔多數。此種無特殊面目也無特殊優點,正如正楷中之有〈昭仁寺〉〈蘭陵長公主碑〉,隸書中之〈魯峻〉〈尹宙〉〈耿勳〉也。     

(三)石鼓文

凡十鼓,初在陳倉野,中唐鄭餘慶始遷之鳳翔,而亡其一。宋皇祐四年,向傳師求得之。大觀中,徙開封府,詔以金填其文,以示貴重,且絕摩拓之患。靖康之厄,金人取之以歸於燕。元皇慶二年,始置於孔廟門之左右。唐以來學者,大都以為成周獵碣:或屬之宣王,或屬之成王。鄭樵定為秦刻,馬定國始創為宇文週時之說,也有疑其偽者。今一般論定,以主秦刻者為多。鼓上所存之字,各家所見不同:孫巨源,四百九十七字;胡世物,四百七十四;歐陽修,四百六十五;薛尚功,四百五十一;趙夔,四百十七。嗣後日益磨滅。鄞范氏天一閣藏北宋拓本,也止四百六十二字。明初拓本,二鼓四行“黃”、“帛”二字未損。清初拓本,二鼓四行“氐”、“鮮”二字未損,五行“{魚旁加“敷”字左半}”、“又”二字未損。摹刻者有張燕昌、阮元、盛昱。字體舊稱之為“籀文”,也曰“大篆”,與〈宗婦鼎〉〈秦公{白下一匕,右加一殳}〉頗相近,圓轉停勻,鐘鼎文與秦刻之中間過渡物也。康有為評之為:如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飭,自有奇採。其書體已由參差俯仰而趨於工整,無鐘鼎文之奇偉逸宕,也未至秦刻石之拘謹。石質極堅,今拓所存,尚可得字二百四十三,半泐者七十,漫漶者十八。     

(四)秦刻石

秦刻石有七,曰:〈狼邪〉〈碣石〉〈之(芝)罘〉〈嶧山〉〈泰山〉〈東觀〉〈會稽〉,俱見於〈史記?始皇本紀〉。 〈之罘〉〈碣石〉,久已無傳;〈嶧山〉〈會稽〉,今皆出後人重摩;〈泰山〉复毀於火,存者惟〈狼邪〉而已。     至拓本流傳,以〈泰山〉〈狼邪〉為可信,〈嶧山碑〉為徐鉉摹本。杜甫詩曰:“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蓋謂〈嶧山碑〉自魏太武帝惡始皇而撲碑之後,因村民惡視來拓碑者紛擾,聚薪焚碑以後之事也。 〈泰山刻石〉,明中葉於山頂榛莽中發見,移於碧霞元君廟。清乾隆五年,廟焚,石失。嘉慶二十年重得,即今碎為二方之十字也。明拓本存四行,共二十九字。孫星衍、徐宗斡、阮元、吳熙載,皆有摹本。 〈狼邪刻石〉在山東諸城,今石刻頌詞全蝕,“二世詔書”之前僅存二行。秦篆除刻石外,尚有“權量”,多隨意刻劃,工者不多。此後篆體日趨衰落,若〈少室石闕〉〈延光殘石〉,俱無可述。惟〈祀三公山〉與〈天發神讖為一派,尚有別趣。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一, 14 三月 2011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