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論文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書法述要》 陸維釗 -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文章索引
《書法述要》 陸維釗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四體的學習
唐人之書
宋人之書
古文字
書法的欣賞
陸維釗生平
所有頁面

 書法練習的有關條件

古人學書所注意之運筆用墨、辨紙臨摹以及選碑等事,應如何有助於初學?曰:    

(一)執筆之前,須先選筆。

選筆,我絕不主張專用羊毫。因毫有軟硬,字有剛柔。篆隸柔中見剛,宜用羊毫;行書剛中見柔,宜用狼毫;正楷也剛也柔,用羊、用狼、用兼,懼無不可。此其大致也,但也不必拘泥,盡有善為變化者。篆隸須用羊毫,其原因為:羊毫軟,伸縮性大,吸墨多,轉筆處不致生硬無情(北齊隸書,即病生硬)。行草之須用狼毫(有時也可用兼毫),其原因為:狼毫硬,指揮容易;行草筆不滯留,軟筆不易鬆動飛舞。至於真書,則遲速適中,轉側方而不圓;可緩可速,提頓露而不泥。故可視所書之體,可用羊毫,可用狼毫,也可用兼毫;狼毫雖硬,正有若干碑板非硬筆不適耳(兼毫也有各種比例,所以適應性更大)。以軟硬為調劑,而選筆之能事畢矣(主硬筆者,每以宋以前書家懼用硬筆為言,其失為專主羊毫者同一偏見)。   

(二)選筆既定,次言執筆。

執筆之法,古傳“撥鐙”,就各說推測,當為“筆管著中指、食指之尖,與大指相對撐住筆管,再將名指爪肉相接處貼筆管,小指貼名指”;似即為吾人今日通行之執筆方法,初無神秘傳授之可言。所欲注意者,即執筆勿過高,過高則重心不穩,也勿過緊,緊則轉動勿靈。中楷以上,必須懸腕。腕不懸而著紙,則移動必不便,而寫打字便成障礙了。至於“龍眼”“鳳眼”等等,也屬無謂。我以為,執筆而能注意指實掌虛,五指如前所云雲,其他可隨個人已成之習慣,只要非有大荒謬,如斜放紙張、伏案施筆等弊,大致都可以就其所便。     既知執筆,當習運筆。當另為一文,以詳究竟。      

(三)再言用墨,也須先行選墨。

墨自清季洋菸輸入以來,墨嗣每以之代本煙制墨,而其色澤遜本煙遠甚,以不堪用者一。凝墨之膠,有輕重之不同,重膠色濁黏筆,此不堪用者二。新墨火氣太甚,過陳又膠散色泥(可以重行用膠凝之),此不堪用者三。除此之外,其他皆可用。至乾嘉以來,帶青光紫光之墨,在今日則為上選矣。若平時練習,則也可暫用墨汁。     

至於磨墨之法,則不必貪懶,不可性急,不可宿夜。急則有粒如細沙;宿夜則上薄下厚,形成沉澱,色不新鮮。我主張絕對不用宿墨。     

篆、隸、楷三者,宜濃墨;行書可濃可淡,也可帶枯。除行書外,懼應將墨吸飽,使從紙面透入紙背,至紙背全黑而後止。寫成以後,看背面有否全透,可以自測用力之如何。若紙背全黑,精神易於煥發(凡屏聯堂幅裱後之更見神采者,即由墨色襯托得更明顯之故)。此如染錦,若不漬透,則黑絲中尚有白縷,必須再漬(字不能再描),方見色澤。色澤好的,如純黑之貓。畏寒煨灶,則毛色焦枯,黯而無光;若不煨灶,則黑如絲絨,精光四射。蘇東坡謂“湛湛如小兒目睛”,即指此耳。     行草有用焦墨淡墨,能見筆尖來往轉動之痕跡,其妙處則又在純黑之外矣。     

(四)紙有吸墨、不吸墨、半吸墨三種。

不吸墨者,如有光、道林、雲母、熟礬、蠟箋、金箋是也。好處能顯墨色,能增光潤;不好處滑筆太甚,不易蒼老。吸墨者如元書、毛邊、六吉、生宣是也。好處在墨透紙心,色久不變,寫時吸筆,易見蒼趣;不好處較難運筆,不易掌握運筆之速度。兼有兩者之長的,則為煮硾箋,紙面光滑,紙質吸墨,故餘最喜用之。半吸墨者,大都自己加工,各有經驗,但用之於畫多;用之於書,有時並不見佳。     平時練習,應選吸墨,如元書之類。吸墨多,則墨可全透紙心,使之底面純黑,精神飽滿,墨彩煥發。古人所謂“力透紙背”“筆酣墨飽”,當即指此也。唯以其易於吸墨,故筆頭著紙,稍有澀感,初學之人不易將筆指揮,不能得心應手,須要習之稍久,摸出紙之性格,熟能生巧,可以打破此一困難,再寫不吸墨之紙,便覺從心所欲了。     

(五)次述臨摹。

摹者,以透明之紙覆於範本之上而影寫之謂;臨者,對范本擬其用筆、結構、神情而仿寫之謂。初學宜摩,以熟筆勢;稍進宜臨,以便脫樣;最後宜背。背者,將貼看熟,不對貼而自寫,就如背書,而一切仍須合乎原貼之謂。三者循序而進,初學之能事畢矣。我輩作書,應求從臨摹而漸入蛻化,以達到最後之創造。然登高自卑,非經臨摹階段不能創造;臨摹對於範本,最要在取其意,兼得其形,擷其精,酌存取貌,庶可自成一家,不為古人所囿。   

 而字之間架與墨之光潤,則也必特加註意。蓋墨之光潤如人之精神,精神飽滿,則容光煥發(見前述)。而字之間架,則如人之骨相,務須長短相稱,骨肉調勻,左右整齊,前後舒泰;反之,若頭大身細,肩歪背曲,手斷腳蹺,即不致如病人扶床,支撐失據,也必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殘疾於一堂,能不令人對之作嘔?     

至於古人之筆法、風格,韻味,每可於碑帖、墨跡見之,千變萬化,頗涉微妙,惟有從範本臨摹,才能助學者自以意會,默探冥求,不煩縷舉而勝於縷舉實多。此藝術恒有之境界,學者所不可不知也。或者以為碑帖損蝕,不易如墨蹟之能審辨,此僅為初學言之。如已有基礎,則在此模糊之處,正有發揮想像之餘地。想像力強者,不但於模糊不生障礙,且可因之而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創造性的風格,則此模糊反成優點。正如薄霧籠睛,樓台山水,可由種種現象而使藝術家為之起無窮之幻覺。此則臨摹之最高境界,所謂由古人出,進成自己之推陳出新也。  

(六)六體的大別,通常有真、草、隸、篆四種。

就某結體、用筆、神態言,也確乎有不同之處,雖書法名家,未必能兼擅其四。所以欲求範本,必須於此四者中求之,而能長其二三,極不易得,故首宜專精其一。真即正楷,字體方正,習之最難。草與行書,可合併討論。隸與八分,則同一規律,可視同一類。篆則包括甲骨、鐘鼎、籀篆等。本文志便初學,又非歷史性質,故不重流派正變之敘述,如顏魯公之出於漢隸,趙孟頫之出於二王等等。   

 在上述四節中,皆有客觀標準可言,惟此節選碑則不如此。往日青年習字,教師每以歐書為介;嗣後風氣改變,又每以顏、柳為介。此借非善於指導者。蓋字體多端,好尚各異。甲所喜者,乙未必喜;甲所宜者,乙未必宜。應各從學者之所好,而不必指定歐陽詢、顏魯公、趙孟頫為其心儀之對象,強人以性之所不近。故最理想之指導,莫若令學者各就其個性,而先寫幾頁心中所欲寫之樣張,然後就其用筆,揣摩其心理(書法原可視為個人心理狀態之表現於線條上的一種描繪),而選擇其相適合之碑帖,使之臨摹,則不但習者心中與之相契,成效上也必能事半而功倍,即所謂因材施教是也。     執是以推,故我於選碑之後,即將各家分類詳述。希望學者各就一己之所喜,擇一臨摹,而不欲為硬性之規定。但選擇之初,心志未堅,試寫不足,每易見異思遷,則又須容許為幾次之改選。此正如選擇配偶,未必能一見即定也。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一, 14 三月 2011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