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页 |
---|
文怀沙的真实年龄 国学大师的荒诞人生 |
第二页--到底为何入狱? |
第三页 |
第四页 |
第五页 |
第六页 |
第七页--我们失去了文化判断力和敬畏吗? |
全部页面 |
五,我们失去了文化判断力和敬畏吗?
不到十年,文怀沙忽然间被媒体和社会制造成“国学大师”,足以令人们深思之。
中国曾经历政治运动频仍、“知识越多越反动”、“大破文化命”的年代,那时,陈寅恪、梁漱溟、陈垣、冯友兰、钱锺书、沈从文等堪称文化大师的人依然健在,但我们顾不上珍惜和呵护,却让他们不断地写思想检查,进而在放羊、种菜的劳动中消磨生命,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实在是巨大的历史遗憾。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国力增强,人们对文化越来越热爱,对文化人也越来越敬重,投资文化的兴趣和实力也越来越大。随之,对文化大师的出现,也越来越渴望。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希望借弘扬“国学”而增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怀沙才有了被“塑造”成“国学大师”并以此获取最大利益的可能与空间。
各界人士对文化老人特别是“国学大师”的尊敬、爱戴的情感,无可厚非;不明真相的人们轻信一个被称作“国学大师”的招摇撞骗、欺世盗名也可以理解。问题是,我们的时代为何失去了文化判断力?为何失去了对大师这一称号的应有的敬畏?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媒体向观众和读者推介一个“国学大师”时,竟显得如此草率,似乎不假思索,不做研究,不要起码的学术评判标准,就可以把“大师”的桂冠轻易地戴在一个人头上,而不管对公众和历史的责任,而没有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具有的文化敬畏。
质疑文怀沙真相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超出我的预料。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我们的公众多么需要历史真相,多么需要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师,多么需要真正对得起后人的文化成果!
说实话,我最担心的是,质疑文怀沙及其反响,仅仅成为媒体的一次狂欢,之后,谁都顾不上反省,又一切归于原状。不管怎样,我的任务已经完成。除非有必要,我不再就此事撰文发表新的意见。我将回到既有的写作计划中。更多真相的追寻,可以由有兴趣的其他记者根据相关线索去完成。
2009年2月24日,于北京
< 上页 | 下页 > |
---|
- 2011-05-06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 2011-01-23 - 坦然面对死亡 - 大同历史名人李少兰
- 2010-10-09 - 光明日报:东西美学的邂逅——中美学者对话身体美学
- 2010-09-16 - 大自然之歌
- 2010-08-19 - 大历史观宗师 黄仁宇先生 详细介绍
- 2010-02-14 - 老不糊涂:羽扇纶巾叶剑英不乱情场定乾坤
- 2009-12-12 - 成功靠天靠地靠自己(俞敏洪)
- 2009-06-25 - 绿坝系统提醒你,以下内容包含不良信息(韩寒)
- 2009-06-24 - 廖氏愤青教材(转载)
- 2009-05-03 -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五四运动--(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