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ndex |
---|
对左云发展边塞文化的几点思考 |
第二页 |
第三页 |
第四页 |
第五页 |
All Pages |
山西省左云县决定发展边塞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修复当地的边塞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边塞文化资源,增强当地人们的文化意识,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边塞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文化振兴崛起,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把左云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大县,我觉得这些设想既富有建设性,同时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左云发展边塞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深入。在这里我想结合此次参观考察的所见所闻,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请领导和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边塞文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把钥匙。
我们这里所说的边塞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长期的交往、斗争和融合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遗产。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各个政权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在生产和斗争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发展历程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区与北方的游牧文化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中原农业文化区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和自给自足的生活,安土重迁;而北方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文化区由于气候寒冷干燥,无法种植农作物,当地的人们只能发展畜牧业,逐水草而迁移。这些游牧民族以放牧牛羊为生,同农业民族相比,他们的生活更受气候条件的制约,恶劣的气候往往会造成牲畜的大批死亡,使其生活陷于困境;另外,游牧民族在经济上对于农业民族也有较强的依赖性,游牧民族所需的粮食、生活用具往往都需要靠农业文化区来提供。
在和平年代,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往往通过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促进了各自地区的文明发展;但一旦游牧文化区发生重大灾害,牲畜大批死亡,人们生活没有着落时,或者是由于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关系紧张,无法从农业民族那里获得粮食和生活用品时,游牧民族往往会采取极端的办法,试图通过武力抢夺农业文化区的财富。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机动性极强,来得快,去得也快,给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区造成很大的威胁。如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匈奴等民族,隋唐时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和女真,明代的鞑靼,等等,都对中原地区的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把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交往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武力变为和平,一直是摆在中国古代所有中原政权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边塞文化正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接触、冲突、融合的见证和产物,而中国文明实际上正是在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不了解边塞文化,就无法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容,比如让后人赞叹不已的长城文化,实际上就是边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Prev | Next > |
---|
- 2009-09-12 - 联合早报:汉字属于全世界 别搞得老外难上加难
- 2009-08-20 - 教育部44汉字整形引发争议
- 2009-08-19 - 今天下午网站系统升级
- 2009-07-11 -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今晨病逝
- 2009-06-04 -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Gigantic Stone of Ancient Seal Character “水”in Zhongtiao Mountain
- 2009-03-17 - 学者裴钰:17个角度看汉字繁简之争
- 2008-12-21 - 著名学者、书法家金开诚同志逝世
- 2008-10-26 - 我眼中的丁仕美-转载
- 2008-10-25 - 岳安杯论文优秀等级提名奖
- 2008-10-13 - "岳安杯"作品入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