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書法新聞 书法新闻 風景區牌匾“錯字”頻現?聆聽專家如何解答

風景區牌匾“錯字”頻現?聆聽專家如何解答

風景區牌匾“錯字”頻現?聆聽專家如何解答

一些風景區的名人題字,到底錯了嗎? “前兩天去中山陵靈谷寺遊玩,結果發現無梁殿匾額上的字好像錯了,現在寫的是'臘像館',我覺得應該是'蠟像館'吧。”

這兩天,有網友在網上發布微博,質疑無梁殿匾額上有錯字。在匾額上寫著“辛亥革命臘像館”,網友陳先生認為,“臘像館”應寫成“蠟像館”。

記者了解到,這個匾額是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題寫,可沒想到就是這難得一見的陳立夫題字,卻有網友來“糾錯”了。

“蠟像館”還是“臘像館”?

陳先生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是上個星期去靈谷寺遊玩的,結果無意中發現無梁殿匾額上有“錯字”。陳先生說,陳立夫寫的是“辛亥革命臘像館”,他覺得“臘像館”的“臘”字寫錯了,應該是“蠟筆”的“蠟”,而不是“臘肉”的“臘”。

回到家後,陳先生還專門查閱了《辭海》等資料,查看“臘”和“蠟”的區別。

根據《辭海》解釋:“臘”有“la”(第四聲)、“lie”(第四聲)、“xi”(第一聲)三個音項。讀作“la”(第四聲)的“臘”有三個義項,分別為“古時夏曆十二月祭名,始於周代”,“臘月或冬天醃製的肉類,如臘肉、臘味”,“佛教名詞”。讀作“lie”(第四聲)的“臘”有一個義項,即“劍的兩刃”。而讀作“xi”(第一聲)的“臘”有四個義項,分別為“乾肉”、“曬乾,製作乾肉”、“極”、“皮膚皴皺”。

關於“蠟”,《辭海》中說,“蠟”有“la”:(第四聲)、“qu”(第四聲)、“zha”(第四聲)三種讀音。作“la”(第四聲)的“蠟”有四個義項,分別為“以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構成的酯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在常溫下多為固體”,“蠟燭的簡稱”,“淡黃如蠟的顏色”,“以蠟塗物”。讀作“qu”(第四聲)的“蠟”作“'蛆'的古字”解。讀作“zha”(第四聲)的“蠟”則有“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稱”的意思。

陳先生認為,根據《辭海》的解釋,“臘”字的各種義項,沒有哪個意思和“蠟”這種物質有關。很明顯陳立夫寫的“臘像”是錯了,他說,蠟像是蠟做的,寫作“蠟像”比較合適。 “世界著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用的不也是一個'蠟'字嗎?”

記者了解到,無梁殿是建於明代初年的原靈谷寺留存下來的唯一建築,距今600餘年。因整座建築全用磚石砌成,無梁無椽,故得名無梁殿。

如今的無梁殿已經被闢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出孫中山、黃興、秋瑾等57位辛亥革命名人蠟像。所有蠟像人物都經過有關歷史專家反複審閱,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製作。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由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雕刻研究室雕塑製作。

南京地方志專家鄧振明認為,“臘像”是一種錯誤的寫法。他說,做蠟像的蠟,是一種油脂,可塑性強,不溶於水,蜂蠟、白蠟、石蠟等。用蠟做蠟人蠟像古已有之,至少在唐代,中國人就會製作蠟像。清代末年出使歐洲的薛福成在《觀巴黎油畫記》中寫道:“餘遊巴黎蠟人館。見所製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發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於館。”可見,在19世紀末期,歐洲人做蠟像的技藝就已經相當高超。

鄧振明說,再回頭看“臘”的含義,“臘”為古代的祭名,“臘像”這個詞並不能成立。

那麼,靈谷寺無梁殿匾額上的陳立夫的題字寫錯了嗎?記者也期待高手來提供答案,發表自己的看法。

風景區牌匾“錯字”頻現?聆聽專家如何解答-2

很多其實是少見的書法寫法

在南京眾多文物古蹟上,至今留存有眾多歷代文人的題匾,遊人在欣賞這些題字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同時,也有人看出了幾個“錯字”。

朝天宮東側“德配天地”牌坊建於清末,上面“德配天地”四個大字據說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書寫的。曾有讀者向記者指出,這個“德”字有點奇怪,“德”右下角“心”上面少了一橫,“應該是一個錯字”。

記者採訪到的書法家徐暢先生告訴記者,在篆書中,“德”字的“心”上是沒有一橫的,後來出現的楷書,“德”則有了一橫。朝天宮的“德配天地”為楷書,但也不能武斷地說其是錯別字,“這裡面存在兩種情況,古代普通人寫書法時,有時候會少寫幾筆,這就是所謂的'俗體';還有些知識分子為了顯示自己古文字功底深厚,在寫楷書時,採用篆書的寫法,寫出來的'德'少了一橫,同樣也不能算是錯別字!”

而另一塊牌坊上的“道貫古今”,也有人看出毛病。有讀者說,在我國很多地方,孔廟牌坊上寫的都是“道冠古今”,唯獨南京的寫的是“道貫古今”,這個“貫”字是一個錯字。

鄧振明先生則認為,“道貫古今”和“道冠古今”都是正確的寫法,“貫”和“冠”是通假字。 “道貫古今”是形容孔子學識淵博,道德高尚,貫穿整個古代和現代。而“道冠古今”則是形容孔子的道德學識是古往今來最好的。不過,根據記者了解,孔廟牌坊上寫”道貫古今“的確極為罕見,全國各地絕大多數孔廟上寫的都是“道冠古今”。

南京文史作家倪方六先生曾經撰文指出,我國著名的文化古蹟或者旅遊景區內也是“錯字頻現”,其中有五大“錯字”最為典型,分別是承德“避暑山莊”牌匾上的“避”字(“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杭州“花港觀魚”御碑上的“魚”(碑上的繁體“魚”字,下面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南京明孝陵寶頂正南面牆體上“此山明太祖之墓”中的“明”字(寫成了“眀”);揚州大明寺平山堂“風流宛在”匾額上的流(“流”字上少了一點);曲阜孔府大門兩側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中的“富”字(“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

記者為此採訪過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莊天明。他說從書法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字都不能算錯別字。莊天明說:“如果純以簡體字作為唯一標準衡量推斷,以上的五個字個個都是錯別字。但是,如果以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那就一個也沒錯,都是古代傳統書法的常規性書寫法。”

莊天明告訴記者,中國古代書法的書寫,可以視情況增減筆劃。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結體三十六法》文中所列結體諸法中,就有“增減”一條,也就是說,根據字體美化之需要,可以增加與減少筆劃,如原註所云:“或因筆劃少而增添……或因筆劃多而減省”。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9 三月 2012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