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右玉精神禮讚》(2010年),草書書法自作詩直幅 - 右玉歷史故事之:從“吉盛堂” 到“大盛魁”

丁仕美《右玉精神禮讚》(2010年),草書書法自作詩直幅 - 右玉歷史故事之:從“吉盛堂” 到“大盛魁”

文章索引
丁仕美《右玉精神禮讚》(2010年),草書書法自作詩直幅
右玉精神概述
右玉歷史故事之:從“吉盛堂” 到“大盛魁”
沒有老虎的殺虎口(多圖)
所有頁面

右玉歷史故事之:從“吉盛堂” 到“大盛魁”

清代北方邊疆地區四通八達的驛道,也為內地商賈通往北方邊疆地區從事商業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當時清政府規定:官府驛站對民間過路商隊有保護職責和義務,所以,長城以北的驛路和驛站,對民間商業貿易產生了密切的關係。

早在17世紀90年代,康熙徵噶爾丹的時候,清朝政府為了保證軍需物資的供應,曾組織了大批的隨軍貿易商隊。他們隨同清軍通過驛站深入到漠北喀爾喀蒙古,從事軍糧和軍馬的販運,同時也兼做一些蒙古生意。如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旅蒙商號元盛德即是其中之一。這種隨軍貿易的商隊雖然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告終,可是,一些山西、直隸等地來的漢族商人卻利用已經開通的驛路和驛站,繼續從事邊疆地區的蒙古貿易,例如康熙年間,費揚古部隊在殺虎口(今山西右玉縣)駐防時,大盛魁的創始人王相卿、張杰和史大學等,在費揚古的軍隊中當廚夫或服雜役。同時,也為費揚古部隊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得便時候,也採集一些蘑菇之類的東西,挑到歸化城販賣。由於他們經常出入於邊關集市,特別是為費揚古部隊採買食用牛羊,同蒙古人進行交易,因而逐漸學會了簡單的蒙語,懂得了一些蒙古人的禮儀和生活習慣以及相互交易的一些方法。費揚古的部隊,在康熙統帥下,進入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的時候,王相卿、張杰和史大學等也扮作小商販,肩挑著貨物隨軍前往,做隨營貿易生意。不久便以他們三人為主體,結合殺虎口的幾個人,形成了合伙的集體小商夥,以“吉盛堂”為“堂名”,初具商號雛形。其後創立了“大盛魁”。

大盛魁在長達二百多年曆史時期中,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

清朝徵噶爾丹後,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駐有重兵。烏里雅蘇台是清朝統治外蒙的一個軍事政治中心。在這裡駐有大量軍政人員,需要一些商號為他們的生活服務。大盛魁的初期,總號就設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和歸化城只是它的重要分莊,它就是以烏里雅蘇台為基地,為清朝的軍政人員服務,開展各項營業活動的。

隨著清朝對外蒙的統治進一步加強和大盛魁營業的發展。大盛魁為清朝軍政服務的範圍就更為廣泛。除清朝駐前後營的大員和大小部門的軍需供應,均由大盛魁經辦外,外蒙王公向北京納貢、值班和引見,也由大盛魁予以協助、聯繫,並以高利貸的辦法,貸給所需的一切費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大盛魁有了很大的發展。經營範圍更加擴展,清朝政府把外蒙的稅收也包給大盛魁。

1803年(嘉慶8年)清廷詔令派駐外蒙的將軍、參贊、辦事大臣和幫辦大臣等官員,會同外蒙各王公,嚴格檢查旅蒙商的經商票照,並嚴令每年徹底檢查一次。經過這樣的檢查,在烏里雅蘇台、庫倫、科布多、恰克圖以及在外蒙其他各地進行貿易的旅蒙商,很多因為沒有經商票照,或者因為所持的經商票照業已過期,被驅逐出境。有的還受到罰款和沒收貨物的處分。而大盛魁由於和清廷派駐外蒙的軍政大員、軍隊和王公貴族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它不僅沒有被驅逐出境,沒有受到絲毫損失,而且得到了一個大發展的機會。它以極便宜的價錢,接收了那些被驅逐的旅蒙商號的鋪底和貨物,開設分號。這不僅使大盛魁得到了大筆意外的財富,而且接受了許多旅蒙商號多年來在外蒙的貿易關係。清朝政府沒收下的貨物,官員們不會處理,也以廉價賒給大盛魁,這就使大盛魁又得到了一種意外的好處。

道光年間,大盛魁一方面擴大銷售地區和增加經營貨物品種的數量,一方面加大放印票賬的數量。這時清朝把徵收驛站的費用也包給大盛魁,這樣,大盛魁的業務就更加發展了。

咸豐以後,它又在一些城市廣為增設分支機構和小號,不僅獲得了大量利潤,也形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龐大的商業網。      大盛魁就是這樣經過不斷發展,成為外蒙古市場上一家壟斷性的大商號。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14 六月 2013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