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文章索引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漢代行草書法的興起
所有頁面

《古井詩》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古井詩

古井有淵源,

涵養積年深。

朝暮汲人至,

井索撥清音。

尺寸:65cm*60cm

創作於:2008年

【延伸閱讀:】

“舜井”,位於浙江省上虞市市區一座曰“龍山”的山麓。這裡是一片青翠的叢林,沿著石階而下,便可一睹“舜井”的芳容了。 “舜井”的記載,最早見於酈道元的《水經註》。而《水經註》引《晉太康三年地紀》雲:“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又云:“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虞”通“娛”)樂,故曰上虞。”另《史記•五帝本紀》引《會稽舊記》雲:“舜上虞人。去上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姚丘就是現在上虞的上浦虹養村。

除了典籍的記載,百官、舜江、“舜井”等等,如此眾多的地名和故跡,終讓上虞人自豪地相信,舜帝不是遠古的傳說,而是真真切切的鄉鄰。然而,這口“舜井”是否為舜親自開鑿,似乎難有定論。在我看來,不論是或不是,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口井以“舜”命名,當是後來的上虞人出乎一種長久的紀念。

想起當年“舜避丹朱於此”之時,便教民馴服野獸,到漁捕湖(今白馬湖)捕魚傳藝,推廣種櫟養蠶的經驗,授民製陶術而使上虞成為中國陶器最早的發源地。更兼“舜為人子,克諧以孝,故其俗至今蒸蒸是效;舜為人臣,克盡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愛而能容;舜為人君,以天下禪,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遜。”因之,《史記》贊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面對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的“仁君”、“聖君”,後人怎能不深情緬懷?其功其德,不就如這“舜井”之水,恩澤浩蕩、澤被後世的嗎? “舜井”之名,這實在是百姓對舜帝的最佳口碑和出乎內心的頒獎辭,它比碑銘上鐫刻的忠孝節烈更有價值,比殿宇裡涵納的社稷理想更有意義。

Dim lights Embed Embed this video on your site


漢代書法-  行草的興起

所謂草書,對正書來講就是較為草率的字,或稱“急就”,快速寫出的字;也可以說是正書的一種“破體”,或說是“俗字”、“異體”。在兩漢隸書定型的同時,草書行書也萌發起來。晉代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又說:“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之意,謂之草書。”章草尚有隸之意,筆劃常帶波桀,字與字無牽連,而今草則隸意皆無,字字相連。

皇象的急就章

皇象的急就章,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字,是屬於章草。

關於皇象:生卒年不詳,三國吳廣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尤善章草、八分,時號書聖。傳世書蹟有《天發神讖碑》、《文武帖》、《急就章》等。他的草書「似龍蠖螫啟,伸盤復行」,「如歌聲繞樑,琴人舍徽」,樸質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

兩漢以隸書為主流,日常應用又興起一種草書,介於八分與今草之間特有之書體,與後世草書殊異,謂之章草。

其結構乃隸書簡化而來,所謂「損隸之規矩」,「存字之梗概」也。章草每筆分寫,各自獨自,與後世草書有別,實為草書之濫觴焉。章草在當時算是非正式的字體,乃為「赴俗急就」而起,純為日用所需。段玉裁認為「艸書之稱,起於草稿」,大體草書稿字體較為草率,書寫迅速,故頗實用,近世所出之漢簡多是粗書而成就是很好的證明。

至於章草興起的年代,許慎認為是「漢興有草書」,漢人稱為「草」,自羊欣始有「章草」之名,後來就沿用下來。至於為什麼叫章草,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史稱杜度、崔瑗、崔實、張芝、張昶為漢章草大家,但所傳書跡不多,還好近世所出漢簡保存墨跡不少,我們才能見到章草的真風貌。

王愔以史遊作為急就章,為章草之始,但敦煌出土之急就觚,卻是波磔洋溢之八分。傳世之章草急就章應是成熟後之作品,而非章草之起源。

漢宣帝神爵四年四月簡:

出於敦煌,為史遊之前戴有年代之木簡,是較早期的代表。其有幾字己改變結體,減省筆劃。筆劃略帶波勢,書寫亦草率,已粗具章草之規模。

漢元帝永光元年:

為居延漢簡中有紀年者,較神爵四年更近章草。字體皆是解散隸體粗書而成,已無八分工整秀麗,為章草較成熟之代表。筆勢極為飛動,極為縱逸,直行整齊不亂,堪稱傑作。

新莽殄滅簡:

上面是沒有紀年的,經人孝訂為新莽始建國後五年所書。尤此知章草至新莽己確立,書法尤臻優美。筆劃已具波勢,結體則是草,有許多字解散隸體而成符號,筆劃亦牽連,章草筆法大體具備。且字行疏朗爽明,為章草之珍品。

漢光武帝建武簡:

亦敦煌所出,包括廿二至廿六年間,共四枚,為章草極成熟之作。各簡中皆有減省筆劃或改變結體者,且字體近似,筆勢躍動,各字獨立,每筆分寫,表現秀逸之風格。

敦煌漢紙墨跡:

敦煌所出亦有紙片,即是書於紙上之墨跡,為章草末期之代表作。觀其運筆已極純熟,筆勢躍動而連貫,結體已和草書相同,實啟今草之先河。此紙為現存最古者,距蔡倫爺爺造紙年代極近,堪稱至寶。

張芝芝白帖:

刻存於淳化秘閣法帖中,米芾鑑之為:據真跡所摹刻;現在與敦煌漢簡相比較確極為相近,該是漢代書跡沒錯。閣帖中另有張芝草書三帖,米元章則認為是唐人所作。所以芝白帖是張芝傳世之唯一書跡,亦有漢名家章草之僅存,地位十分重要。

此帖字體橫扁,結體是草,筆劃尚存隸意,雖每筆分作,而氣勢一貫,筆劃多簡省而趨於符號化,為章草之典型,且法度嚴謹,而章法寬舒,「專謹古雅」,堪稱章草之上乘。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三, 20 七月 2011 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