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行草書法橫幅《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丁仕美行草書法橫幅《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文章索引
丁仕美行草書法橫幅《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行草章法淺說
所有頁面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丁仕美行草書法橫幅

丁仕美行草書法橫幅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尺寸:171cm*41cm

創作於:2008年 

字句出處:

唐人李嗣真稱王羲之的草書“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漢代以後,經過六十餘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又出現了一高峰。隸書的草寫,稱為隸草,隸草是將隸體基本結構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於寫奏章,所以也稱章草。書寫章草的代表書家有史遊、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今草。同時,還出現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已經齊備。

晉代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最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代表書家是鍾繇和王羲之。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曹魏時期,官至太傅。他擅長隸、楷、行各體,尤以楷書影響最大。宋人《宣和書譜》中評價他的書法“各盡法度,為正書(即楷書)之祖”。他的楷書承襲了東漢隸書的遺風,八分開張,左右波挑,勢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寫的《賀捷表》頗有鴻鵠飛張姿態,被梁武帝蕭衍評為“群鴻戲海,舞鶴遊天”。在他的楷書中,還有隸書的筆意。其作品還有《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等。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契(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邪監沂(今山東臨沂),後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擅書法,世稱“書聖”。

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遊剡地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跡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遊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鄉主廟,奉王右軍為鄉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遊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東晉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於墓前,並於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並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於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尚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裡就有一段故事:

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一隻又一隻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隻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隻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只有這隻白鵝做伴。她雖然家裡很窮,這隻鵝卻怎麼也捨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麼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裡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餚,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隻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隻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於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麼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 “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三, 18 一月 2012 21:34